富拉凱:就地融資是正道
建霖成功登陸上海A股,發行本益比近23倍,募資金額高達人民幣6.9億元(約新台幣29億元),羨煞不少大陸台資企業。對於企業究竟該在何處上市,成功輔導建霖在上交所掛牌的富拉凱投資銀行董事長劉芳榮指出,面對當前詭譎多變的國際政治經濟變局,「就地融資」才是正道。
劉芳榮表示,對於任何一家企業而言,「就地融資」,包括與當地金融機構往來,甚至登上當地資本市場,都是企業在地長期發展必然的選擇。因為這不僅有助於企業建立地當地連結、獲得更多當地政府支持,也是提升企業品牌形象的重要途徑。
劉芳榮指出,若是台商在大陸還有持續擴大投資的規劃,就地融資也是最經濟的選擇。除了大陸迄今對於外匯進出仍有管制,在當前世局多變下,再精明的分析師都難以準確估算匯率變動,若在大陸以外的市場融資,匯率損失就是一項不易迴避的風險。
在建霖成功上市後,目前陸股上市的台資企業已經達到33家。
而在今年5月中,大陸國家發改委、國台辦等十個部門公布支持台資企業發展的11條措施,當中一條也明確提出:「鼓勵符合條件的台資企業在大陸上市融資,為符合條件的科創型台資企業在科創板上市提供支持」,這會否吸引愈來愈多台商選擇A股掛牌?
對此,劉芳榮表示,兩岸三地資本市場各有千秋,究竟該在何處上市,「沒有哪裡最好,只有哪裡最適合的問題。」
他強調,台商應該先思考,究竟公司現階段該不該上市?想不想上市?再來評估,兩岸三地資本市場,哪一個才最合適。
況且從2003年12月30日第一家台資企業「國祥製冷」登陸上交所後,近17年來,能在陸股掛牌的台資企業迄今也不過33家。劉芳榮認為,儘管未來仍會有台資企業持續在A股掛牌,但對比大陸8萬多家台商仍然只是少數。
劉芳榮說,更重要的一點是,供應鏈是帶有鮮明的「文化」色彩。絕大多數海外台商無論發展到哪一個階段,供應鏈還是會有相當一部分與台商或台資企業有關。而只有企業選擇到「對的市場」上市,募集到下一階段發展所需資金,在持續成長茁壯後,必然會繼續反饋、滋養台灣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