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廚衛代工二哥 建霖的吸客秘技
全球第二大衛浴代工廠建霖家居,是今年以來第一家在A股掛牌的台商。憑藉著深入紮實的設計能力,讓許多歐美頂級廚衛、淨水品牌甘心成為他的客戶。
在全球疫情陰霾下,今年以來唯一一家在上海證交所A股上市的台資企業──建霖健康家居(以下簡稱建霖),於7月30日正式掛牌交易,掛牌兩天累計漲幅達58.4%。
建霖成為今年以來唯一一家,在上海證交所A股掛牌上市的台資企業。
千人研發團隊收服歐美大廠
這家生產基地位於廈門的傳統產業公司,有著全球廚衛第二大代工業者的江湖地位,靠著強大的研發能力,把幾乎所有在市場上叫得出名號的歐、美頂級廚衛、淨水品牌,全都變成客戶。
輔導建霖掛牌上市、同時也是建霖股東的富拉凱資本董事長劉芳榮,生動地描繪曾讓他印象深刻的場景:美國衛浴大廠科勒(Kohler)的採購主管,前往建霖總部,挑選建霖為他專屬設計的多款衛浴產品,那畫面宛如精品VVIP所受到的封館禮遇;這位採購主管還告訴劉芳榮:「科勒已經把公司的研發部門縮編了,因為建霖的設計研發能力很強,我們不再需要花錢去投資研發部門。」
截至2020年4月8日,建霖在全球已累計擁有1,926項專利。這上千項專利,都是由建霖內部多達一千位研發工程師共同實現。至今,在建霖內部光是研究所就多達六個,造就建霖成為全球衛浴大廠主要ODM(原始設計製造商)的實力,以及客戶的高黏著度。
建霖除了2019年適逢美中貿易戰影響之外,營業額與獲利幾乎是年年成長。今年要準備上市之前,上海證交所在審核前還不解地提出質疑:「你們今年上半年的業績,怎麼可能沒掉?做假帳嗎?」
建霖集團總裁陳岱樺說明,今年上半年建霖業績沒有下滑,主因是第一季訂單是去年第四季時下單的,當時還沒有爆發疫情,只是因為過完年之後疫情導致開工延遲,使得第一季營業額稍微下滑;再者,建霖高達60%營收來自美國,而今年上半年美國碼頭仍對外開放,儘管美國政府下令封城,反而帶動只能待在家、不能外出的民眾更熱中於線上訂購廚衛設備,自己在家動手裝修,因此第二季的訂單不減反增,整體上半年的營業額,也能維持和去年差不多的水準。
陳岱樺是建霖集團創辦人──董事長呂理鎮、副董事長文國良栽培的台籍接班人,大力主張建霖應建立研究所和實驗室,「投資研發並不會馬上回報,可能要兩、三年之後,但是我們願意投資,因為這是我們的基因。」
「在疫情之前,我們公司有很大的費用是出差費,但不是給銷售人員出差,絕大部分是讓研發工程師出差,去世界各地聆聽客戶的想法,設計也會更貼近客戶的需求。」陳岱樺點出讓建霖強大的研發與設計實力如何養成。
開發與製造能力讓客戶讚歎
美國康麗根集團(Culligan)每年向建霖採購淨水系統金額達人民幣1.5億元,雙方合作長達十年以上。「2018年建霖按照原先的要求,總共協助開發了27款新產品、43個模組,這個數量是其他ODM沒辦法做到的。」康麗根亞太採購資深總監周堅指出,大多數ODM都無法如期提供預先協議好的新產品與模組開發數量,建霖不但沒有延遲,而且全數都如期完成。
不光是研發與設計能力,建霖的製造能力也令客戶讚歎。周堅強調,建霖在五年前就已投資建置智能化製造,比其他代工廠商提早布局,藉此控制品質和提高生產效率,「新產品初期良率都會偏低,可是建霖透過智能化製造,可以控制新品良率提高5個百分點以上。」
陳岱樺透露,為了實現智能製造,建霖十年前就砸下重金派內部團隊與供應商去日本學習豐田(Toyota)製造文化;後來,建霖又與西門子合作,導入智能製造系統,「除了因為看到未來中國人工取得困難,另一個原因也是為了取得更高的技術與產品品質。」
增添軟元素要變得更性感
隨著建霖正式掛牌上市,經營策略也要能與時俱進。「建霖的下一步挑戰除了美中貿易戰之外,還有就是怎麼把自己變得更性感。」劉芳榮不諱言,從建霖的產品構成來看,廚衛和淨水兩大產品線都太硬,未來要有更多軟性的元素,才更能贏得資本市場的青睞。
也因此,在後疫情時代,建霖從建霖工業更名為建霖健康家居,未來產品線也將主軸放在增添更多健康與物聯網元素,把這些元素的產品線走深走廣,例如可以避免踫觸的感應式水龍頭等,讓未來的成長給外界更多想像空間。
一紙「合夥人協議」綁住兩人,像極了愛情…
《財訊》專訪建霖健康家居兩位創辦人──董事長呂理鎮、副董事長文國良的過程中,呂理鎮談笑風生,文國良則不時雙手交叉抱胸、閉目。其實兩位創辦人不僅個性大相逕庭,在企業的經營理念上也相當不合拍。「他們(指呂理鎮、文國良)在開會時,都吵得很凶。」建霖集團總裁陳岱樺談起兩位創辦人的平日相處,話說得很直白。
文國良也不諱言,「大家看我們表面好像都和樂融融,其實私底下常吵架。」
兩人在大小事決策上,總有諸多衝突,但是,儘管呂理鎮擁有最後拍板定案的權力,卻總會在下決定前,針對文國良提出的意見修正。「我們企業文化的精髓是容讓。我們在會議上肯定會有不同意見,但一直灌輸員工的就是:大家一定要有容讓的度量。」呂理鎮說。
呂理鎮談起與文國良的共事,還語出驚人地笑道,「我很討厭他啊!我愛他、恨他,但是又離不開他!」他說自己愛文國良的聰明才智與眼界;還有他對客戶的承諾,文國良總會協助他完全履行,是很難得的合夥人,這樣的合作模式其實很互補。
有趣的是,兩位創辦人能維持如此微妙的平衡,靠的還有一份台商圈很少見的「合夥人協議」。據悉,當初是文國良提出要擬定這份合夥協議,而且幾乎是年年會調整與修改內容,因為他認為,「大家都用規章來約束與做事,就可以分工合作。」
這份協議上詳細條列各項事務如何決策,也協定呂理鎮主外、文國良主內,由呂理鎮負責最後的決策權。富拉凱資本董事長劉芳榮形容,「就像有些夫妻要簽訂婚前協議書,把大家的分工寫得非常細。他們的合夥契約真的非常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