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卡「跑分」洗錢風險分析


根據公開報導,遼寧省本溪市公安局偵破了一起特大網路「跑分平台」案,涉案流水金額高達人民幣500億元,銀行須加強識別「跑分」模式下的洗錢行為,進一步降低潛在金融風險。

所謂「跑分」,是指參與跑分不法活動的個人,也就是俗稱的「跑分者」,先向跑分平台交納一定保證金,並提供本人銀行卡、對公銀行帳戶、第三方收款碼等支付工具,讓不法分子利用這些帳戶轉移非法資金,協助不法分子進行洗錢。

跑分者可從這一過程中獲得一定比例的佣金作為報酬。進一步分析整個跑分不法活動的上下游鏈條,可看到由俗稱「卡農」「菜商」「水房」等多人串連而成,其中「卡農」是指給不法分子提供大量銀行卡以供資金流轉帳戶所需; 「菜商」則負責盜取個人資訊以出售給商家、個人;「水房」則負責將贓款化整為零並漂白資金後,達到洗錢的目的。

通過「跑分」清洗的資金,除了用來為網路賭博充值外,還可作為電信詐騙、偷逃稅款、地下錢莊等洗錢上游犯罪清洗資金的管道。單從銀行防範客戶利用跑分洗錢的角度分析,正因為跑分的本質,就是出租銀行卡、對公銀行帳戶、收款碼等給不法分子使用,因此如何辨識出這些有問題的銀行卡或帳戶便成為關鍵所在。從銀行卡或帳戶所有人的特徵來看,參加跑分的個人「跑分者」,多是90後、00後無正當職業或低收入的年輕流動人口,當中又常見年輕農民、城市打工者、在校大學生甚至家庭主婦等。

至於參與跑分最常見的對公帳戶,多以無實際經營地址、無真實經營或無人員的「空殼公司」為主,客戶主體特徵則類似出租、倒賣銀行帳戶的主體,銀行只要強化客戶開戶環節的盡職調查,根據《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做好流動就業群體等個人銀行帳戶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進行嚴格把關,就可以消除很大一部分利用銀行卡跑分的洗錢風險。

如果銀行發現符合上述指導意見中關於流動人口的特徵,或是在客戶身分、職業、年齡、交易等方面,可能符合跑分不法活動的特徵,那銀行須僅提供與該帳戶風險等級相匹配的帳戶功能,並審慎限制該客戶使用網上銀行、手機銀行、快捷支付等非櫃面業務,並合理設置非櫃面單一帳戶的資金轉出限額、交易筆數、驗證方式等,後續再根據客戶的合理需求,甚至突發需求或帳戶風險等級的變化再進行調整。

銀行要防範跑分的洗錢風險,還可以從帳戶交易的可疑特徵來分析,與那些被出租、被倒賣的銀行帳戶雷同,跑分者的帳戶常有短時間內交易規模大、與客戶盡職調查的職業或年齡不符、帳戶過渡性質明顯、交易對手眾多、在大量交易前有小額測試交易等,加上交易時間又多在半夜或淩晨等非正常交易時間,都是涉嫌「跑分」行為的徵兆。

雖然銀行面對的參與跑分不法活動的客戶特徵,與可疑交易或出租、倒賣銀行帳戶等相似,但不同的是,出租、倒賣銀行卡的原帳戶所有人,並未直接參與後續實際資金轉移的操作,也不知道銀行卡在誰手裡,對卡內發生的交易並不清楚,而且被出售的帳戶都是受他人操控,劃轉資金過程中更不存在佣金的問題,而在跑分環節中,跑分者直接參與資金劃轉或收取佣金,明顯地協助不法分子進行洗錢。

此外銀行還須注意,因為第三方支付交易的限額往往較低,因此不法分子多用於網路賭博充值等,這類不法活動的特徵是出現筆數多,但單筆金額較小,相較而言,銀行卡的非面對面交易,尤其是網銀交易的限額就較高,因此,若是通過銀行卡進行「跑分」,就可能會出現單筆交易金額大、累計交易金額更大的情形。

最後,不法分子設計跑分交易的目的,就是為了掩蓋真實交易的來龍去脈和洗錢的真實意圖,所以銀行要從跑分模式的資金流中,追蹤銀行帳戶流轉到第三方支付帳戶的資金路徑,或是反向追蹤從第三方支付帳戶流轉至銀行帳戶中的資金路徑,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上一篇洗錢風險自評估數字化趨勢分析
下一篇銀行防範跨境擔保洗錢風險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