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台資企業如何利用大陸資本市場募資與發展

——兼論五年計畫總結


委託單位:

台資銀行大陸從業人員交流協會.富蘭德林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富拉凱資本股份有限公司

計畫主持人:

邱顯比 臺灣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暨研究所教授

共同主持人:

葉銀華 交通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教授.許培基 輔仁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教授

內容摘要

兩岸開放交流後,台資企業赴大陸投資已持續30多年,早期以傳統製造業低成本優勢主攻外銷國際市場,跟上10%高速成長的榮景。然而,面對「雙紅效應」-紅色供應鏈與紅色資本市場的威脅,金稅三期查稅與環保稅徵收、地方政府無預警實施限產停工等問題衝擊,美國稅改或將影響台商供應鏈布局與訂單。因此,就地轉型升級成為大陸台資企業發展的活路,本研究認為大陸台資企業永續經營的關鍵戰略在於募集大量資金因應轉型升級的投資需求,除應利用「多元多貨幣的整合融資戰略」,調整融資結構、降低資金成本外,進一步可透過資本市場IPO成為上市公司,以塑造品牌、厚實資本、強化核心競爭力,例如從事高科技產業無塵室系統工程的亞翔集成、或是深耕大陸內需市場的元祖、哈森、艾艾精工等。

本研究持續追蹤台資企業在大陸A股IPO之後續發展、獲利與經營績效、股價與市值規模等概況,期能從已上市大陸台資企業的成功經驗中,剖析其如何順應大陸經濟政策與產業轉型升級,借力大陸資本市場建立多元整合的融資模式,創立品牌並維持長期競爭力,以做為未來大陸台資企業建構融資新思維的參考。

根據本研究彙整,自2003年起陸續有29家台資企業在大陸資本市場IPO,其中5家企業被陸資企業借殼(國祥股份、成霖股份)或原始控制股東將股權轉讓給他人(艾迪西、寶馨科技、金利科技),而華映科技為首家台資企業借殼成功上市公司。此外,統計各公司自上市以來的收盤價、流通市值和總市值之平均數與中位數,並與上市首日之股價表現比較後發現,上市以來股價表現突出的企業,依照股價漲幅高低依序為亞翔集成、富滿電子、中潛股份、艾艾精工、優德精密、華懋科技、環旭電子、元祖、鼎捷軟件、弘訊科技、晉億實業及金鴻順共13家。然而,另有近半數約11家的大陸台資企業如滬電股份的上市以來平均收盤價跌破上市首日收盤價,顯見在大陸資本市場掛牌初期所獲得高本益比的股價不易維持,需靠企業本身的經營策略是否與時俱進,未來公司發展是否契合大陸經濟政策、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而定。

再者,本研究依照大陸證監會行業分類大類為依據,將2014年到2016年在滬深交易所的全部上市公司按照行業區分後,統計選定衡量指標變數在各產業的年度平均值與中位數,以了解24家已上市大陸台資企業的獲利表現及經營能力與同業間的差異。例如從事汽車安全囊布的華懋科技長期深耕大陸內需市場,市佔率達35%,2016年的ROE高達22%,並有極低的負債率與穩定的市盈率表現。此外,環旭電子上市後透過定向增資投資研發新技術,以力抗紅色供應鏈崛起的競爭對手如長電科技。2016年環旭電子的總資產為154億元,規模超過電子設備製造業之產業平均數73億元人民幣;淨利潤達8億元,是同產業獲利平均數的4倍;股東權益報酬率達11.23%優於產業平均數的10.34%。

最後,本研究將歷年大陸台資企業申請A股上市模式彙整為5種可行的上市模式,以做為未來大陸台資企業建構融資新思維的參考:(1)T+A模式:台灣上市公司切割大陸子公司至A股掛牌模式,例如台灣亞翔工業將子公司亞翔集成分拆至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的成功案例;此外,鴻海集團旗下的富士康工業互聯網(FII),因符合大陸證監會吸引生技、雲端、人工智慧和高端製造業且估值達10億美元的獨角獸公司在大陸上市的政策,僅以36天光速登上A股。(2)F+A模式:台灣母公司為KY控股公司,以大陸子公司申請A股上市;(3)從原掛牌資本市場下市,另以大陸註冊公司形式申請至大陸A股上市,例如鼎新、環隆電氣與怡球資源;(4)純A股上市:無根台商或主營業務在大陸內需市場的台資企業,例如元祖、艾艾精工;(5)借殼A股上市,例如華映科技借殼閩閩東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此外,2018年6月222家A股將加入MSCI新興指數並引入國際資金進入A股,在後市看漲的股市中,更容易凸顯高本益比,高募資總額的現象,這對於已在大陸設廠且有能力在大陸資本市場IPO的台資企業而言,極具吸引效果。

下一本2016-2017人民幣匯率變化下的台資銀行業務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