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銘出走 引爆台股掏空危機


自2015年起,鴻海集團小金雞即已逐步暫緩在台上市計畫。與此同時,上海交易所、深圳交易所自去年中旬開始加快了企業上市審批,去年計有六家台資企業成功在中國IPO,並享有高達40倍以上的本益比,遠優於台股15倍左右的本益比,引起不少台商轉往中國上市計畫。中國股市可能在今年6月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成分股,台股權重可能因此而被調降,再加上在台募資金額大減,一場已可預期的台灣資本市場空洞化危機,正逐漸來襲……。

對台股敏感的市場人士逐漸發現,過去一年多以來,為什麼都沒有鴻海集團的小金雞掛牌上市了?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在盤算什麼?

天鈺科技原訂2016年4月6日舉行上市前業績發表會,卻在幾天前很緊急地通知所有媒體、法人「活動因故取消」。在此之前,法人圈不斷傳出這檔鴻海持股高達37.5%的小金雞,是近期最好的一檔新股IPO(首次公開募股),「天鈺絕對大有機會,只是不知道可不可以認到額度?」

然而,這檔被視為熱門的新股上市前的業績發表會被臨時取消,也讓人對後續的發展浮現一些疑慮。

果然,到了4月12日,證交所接獲天鈺科技來函告知,撤回其所申請股票上市暨廢止初次上市前現金增資發行新股案。一位福邦證券承銷人員回憶起一年前的這件事情說,「當時電話都接到手軟,太多法人機構朋友都在關切天鈺怎麼回事?好端端的,為什麼突然踩煞車,緊急撤件?」

以往,自行撤件的案例並不在少數,但過了審議、董事會流程,都已經準備要敲鑼打鼓熱鬧上市的關鍵時刻,才說自行撤件申請股票上市的公司,天鈺可算是頭一樁案例。

然而,天鈺卻不是鴻海集團第一樁自行撤件的案例;在2015年間,福邦證券集團前董事長黃顯華回憶說,當時聽到「鴻騰精密停止在台輔導承銷作業」時,真有如青天霹靂的感覺。這個案子自2013年7月1日,鴻騰精密分割獨立的第一天,就計畫回台上市,並接受福邦證券輔導;黃顯華知道,只要順利完成鴻騰精密這件百億元規模的上市案,當年的業績就達標了。

鴻海大小金雞 統統不玩了
天鈺取消掛牌,鴻騰、瑞祺電延後上市

他說,鴻騰精密都輔導快兩年了,最後卻選擇放棄在台上市,計畫轉入香港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只能怪台灣資本市場實在太不爭氣……」;而據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在考慮更大戰略布局,及享有更高本益比的前提下,去中國掛牌,已成為鴻家軍未來出路的最大考慮。難怪黃顯華會感嘆,從鴻海的大動作出走,不只他們福邦證券是最大的受害者,未來所有的台灣證券市場恐怕都還有得受。

和郭台銘有好交情的黃顯華,過去只要是鴻海的案子都由福邦證券承辦,這早已經是市場上大家都知道的事。

而除了稱得上是鴻海大金雞的鴻騰精密、和小金雞天鈺科技暫停在台上市計畫後,國泰證券的一位承銷人員也指出,原本計畫於2016年底IPO上市的網安廠瑞祺電,也被鴻海集團告知,因應集團整體戰力規畫,將無限期延後在台上市計畫。

在差不多一年半之內,鴻海集團旗下三隻小金雞接連無預警暫緩在台上市,自然引起市場議論紛紛;因為這和鴻海集團過去積極推動旗下小金雞上市的策略完全不同。尤其自2014年開始,鴻海集團先後有F-乙盛、樺漢、榮創、亞太電信、F-訊芯、京鼎、F-臻鼎、到GIS-KY業成等八家小金雞在台上市。

當時,郭台銘還公開在股東會上對外誇下海口,他計畫將鴻海集團分拆轉型,未來將有三、四十家公司小金雞上市,這也讓福邦證券光是接鴻海承銷的訂單,就具備和其他大券商分庭抗禮的實力。沒想到自鴻騰精密喊停之後,鴻海即逐步改變了這樣的策略。

據聞,天鈺即將掛牌的關鍵一週,在鴻海集團的內部會議上,被郭台銘擋下來;一位與會人士透露,當時郭台銘非常不高興的說,「我有說要讓天鈺在台灣掛牌嗎?」郭台銘的這句話,也讓鴻海集團開始研究,究竟去哪裡上市,對集團利益可以發揮到最大。

一位熟悉鴻海的承銷人員因此相信,「不管是天鈺、鴻騰精密、瑞祺電,甚至是未來在日本的堺工廠,恐怕都會選擇海外掛牌的路徑,最可能的就是直接到上海掛牌。」

「除了工業電腦的樺漢之外,鴻海本益比一直維持在十倍左右,臻鼎、GIS-KY業成也沒有太高的本益比,至多15倍。」黃顯華分析說,鴻海已經是全球知名的大廠,但在台股市場的本益比卻沒有得到太多的認同。

企業利益優先 上市案移海外
金可子公司留在中國掛牌

以鴻騰為例,其上市計畫釋出15%的股份,希望能募集8到10億美元以上資金,但這在台灣根本不可能;「台灣資本市場規模度和中國、香港愈差愈大,」 黃顯華點出當下台灣的處境。像聯發科這樣世界級的IC設計公司,在台股本益比只有14倍,這對比去年底在中國掛牌聯發科轉投資的匯頂科技本益比高達70倍,市值可以膨脹至5百億元人民幣,更讓人看到台股競爭能量的不足。

不只鴻海、聯發科小金雞選擇遠走他鄉,一位創投業者透露,2012年才以F股回台掛牌的金可,挾著中國隱形眼鏡市占第一寶座,募資20億元,股價雖也有亮麗表現,但近期還是傳出金可打算將旗下生產太陽眼鏡、鏡架的東方光學,直接規畫在中國上市,而非循著金可模式以F股回台。

據了解,金可原本規畫直接在台下市轉赴中國掛牌,但因流程太過繁複才打消念頭,改用子公司東方光學去中國掛牌。

事實上,在中國證監會自去年下半年重新開放審核新股掛牌,並通過六家台資背景企業上市之後,就引起至少有百家的台商詢問中國IPO的可能性。長期在上海並輔導台資企業掛牌的富蘭德林證券董事長劉芳榮說,「以他掌握的名單,今年可能還有5家台商會在中國掛牌。」他說,這種熱度絕對是過去未曾見過。

勤業眾信會計師事務所審計部營運長施景彬解釋,「台股恐怕再也無法吸引台積電等級的公司IPO,」受限於近年來台股成交量低迷、低本益比、能見度及法規稅制等因素影響,已經很少有大型IPO案選擇在台灣掛牌上市了。

台股IPO金額 去年創新低
中國重啟上市審查 對台衝擊加大

劉芳榮表示,台灣對台商回台上市櫃設下諸多門檻,相反的,中國對台外資上市相對開放;所以,「先不談對岸對台商的吸引力,台灣自己不要再往外推就好了……。」

福邦證券董事長林火燈則指出,2016年台股掛牌家數為57家,乍看和2015年的54家相比並未衰退,但從募資金額來看,卻已經衰退至257.2億元,平均一家募資只有4.5億元,這數字都是近五年來的新低。

2015年中國股災後,中國證監會關閉審查IPO機制,那時還任職證交所總經理的林火燈聽聞後直呼:「天佑台灣啊!」然而,一年多之後,當中國重啟審查上市大門,還是讓許多台資企業寧可遠走他鄉,在國外掛牌。這扇門一旦開啟,對台灣的資本市場可能造成衝擊與影響,恐怕超乎想像。

由於中國IPO最大的問題就是時間掌控的不確定性,根據中國官方的統計,中國排隊要首次公開發行就達八百餘家,要全部消化完畢至少要花六年以上時間。平均一家公司準備IPO,至少要花上四年才能掛牌。但目前的審批速度確實有加快跡象。

例如,去年台商就有匯頂、亞翔、元祖、哈森、優德精密、中潛股份等六家台資企業在中國掛牌,這是在過去從沒有發生過的情況;而一下子有了六家成功案例,自然引發中國股市的磁吸效應,吸引更多台商醞釀出走。

兩大關鍵 助長中國掛牌風潮
本益比差很大、品牌宣傳效應

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服務部副營運長林鈞堯表示,在商言商,同樣的成本在台股只有15、16倍本益比,但在對岸卻輕鬆享有40倍以上本益比,完全不能比擬。劉芳榮也表示,台股長期低迷、交易量偏低、不少上市公司市值低於淨值等因素,是很多台商無意回台上市櫃的主因。反觀,若選擇在中國上市,往往可享有較佳的本益比。就以優德精密、中潛股份去年先後在深圳創業板掛牌的本益比都在百倍以上;匯頂、亞翔、元祖、哈森等四家在上交所掛牌的本益比,至少都在40倍以上,都比台灣平均16倍本益比高出許多。

劉芳榮拿著自己輔導的案子說,從台灣下市,改掛創業板的鼎捷(原為鼎新)目前本益比超過一百倍,市值達56億人民幣的規樣。若是,鼎新還在台股的話,肯定是辦不到,因為台灣不會給一家金融服務軟體公司這麼高的評價。

新普科技董事長宋福祥也曾多次公開抱怨說,如果新普在中國掛牌,起碼可以享有40倍左右的本益比,現在新普在台股市場最多只有11、12倍而已。難怪宋福祥最近決定大幅現金減資四成,每股還給股東4元。而這也是台灣多數上市公司決定現金減資的主因,因為本益比太低,與其滿手現金,還不如減資把錢還給股東。

「很多人都以為本益比高才會讓台灣大舉前進中國IPO,其實另一原是接地氣。」劉芳榮解釋到,2007年上海漢鐘精密選擇在深交所掛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作為品牌宣傳效應,以中國內需市場為主的漢鐘,最好的廣告就是掛牌,這可以讓中國消費者都知道漢鐘是一家有規模的上市公司。

林鈞堯說,這十多年早已經和元祖多次接觸,最終會選擇中國IPO主因還是著眼於內地市場。

對元祖來說,在中國深耕20年了,多達六百家的分店,主要市場並非在台灣,而是在中國,藉由在上交所掛牌後,不只可以吸引當地人才,就連供應廠商都相對有談判空間,這些都是元祖選擇在中國IPO的思考點。

同樣的,在中國打響女鞋品牌的哈森集團,就連知名中國女星趙薇都是忠實客戶,對照台灣,哈森這個品牌幾乎沒人聽過。所以,若哈森選擇以F股在台掛牌,反而不如直接選擇在中國IPO。

劉芳榮表示,過去台灣開放中國台商以F股回台上市櫃後,約有六成台商會選擇台灣資本市場,但近三個月非常明顯的趨勢是,台商幾乎都決定在中國就地籌資。

面對這一波台商出走的風暴,林鈞堯憂心地說,若中國證監會政策持續釋放利多,台灣資本市場恐怕有被邊緣化的可能性,這不只是台股會持續空洞化,就連企業主找資金都會出現問題。

雖然台股即將要挑戰萬點,但上市櫃公司中有高達三成以上的股票,低於每股淨值。而長期低估的環境下,最直接衝擊就是有愈來愈多的台灣企業直接被中國企業買走,從中國LED廠三安光電入股璨圓,半導體紫光集團意圖豪取力成、南茂,到近期的丘鈦入股台灣新鉅科等,都顯示台股豪無抵抗能力。

但更讓人警惕的是,中國完成滬港通、深港通後,接下來就是即將準備迎接納入MSCI(明晟)新興市場指數,「若中國A股一旦被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那台股就真的被徹底邊緣化了。」林鈞堯再三提醒。

資本市場危機 不利企業籌資
MSCI納A股 台股恐更邊緣化

1996年台股正式被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國際熱錢開始湧入台灣,那時候也是台股行情最熱絡的時候,平均每日的成交量動輒衝破2,000億元大關。1999年MSCI再次宣布,將台股納入權重從50%逐步調高至100%,一舉將台股帶上萬點。

中國A股正在尋求當年台股發展模式,一般預估可能在今年6月闖關MSCI成功。

屆時,台股勢必會在MSCI新興市場指數這個大池子中碰上巨無霸的中國,那時權重遭到排擠已是必然的結果。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權重,某種程度意味著國際資金對當地市場的評價;林鈞堯悲觀的說,未來如果台股權重不斷被稀釋,台股IPO籌資金額恐怕也會隨之大減,這也是執政者最應該擔憂的大問題。

上一篇經驗傳承 台資銀交流協會成立
下一篇26家中國掛牌台灣企業總盤點 90倍本益比不是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