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準備好了?


上海證券交易所之於深圳證券交易所,有點像台灣證券交易所之於俗稱OTC的「櫃檯買賣中心」一樣,前者的上市企業規模比較大,後者掛牌多是小而美的公司,但千萬別忘了,台灣還有個興櫃市場,同理可證,興櫃市場對比大陸的是……?

以前我會說是北京的新三板,但現在我會改口「北京證券交易所」。

說實話,我不熱中追逐「北京證券交易所」的新聞,因為仗著新三板已掛牌的七、八千企業當靠山,又有這幾年證監會給予的各種創新政策加持,加上這次大領導關愛的眼神,說白了,新三板升格為證券交易所,也就是時間的問題罷了,我們該關心的是,為什麼選在這時候,大張旗鼓新設一個全國性,和上海、深圳平起平坐的證券交易所?

從大陸官方近幾個月來的動作,不難發現電商、網路、遊戲、娛樂等行業已不被熱捧,特別是與美國交手這麼多回合,又經歷疫情洗禮後,官方更發現只有製造業才是經濟的根本,所以先把高大上的「製造業二○二五」、「工業4.0」放一邊,如何傾全國之力,短時間內扶持出一批「專精特新」的中小製造業,夯實大陸製造業的供應鏈基礎,這才是面對大陸經濟問題務實又有效的方法。

所謂「專精特新」就是具備專業、精細、特色、創新四大元素的企業,也就是台灣熟悉的「隱形冠軍」。隱形冠軍往往都是中小製造業,而中小製造業在大陸最痛苦的事就是資金不足,北京領導層想通了,單靠眼前的科創板、創業板,或是推了再推的「註冊制」,要扶持出一大批「專精特新」真的緩不濟急,剛好天子腳下有個力爭上游的新三板,與其再去折騰上海、深圳兩個證券交易所,還不如把已具備基礎的新三板就地升格為證券交易所,對貫徹扶持「專精特新」的想法可以執行得更為徹底。

「專精特新」向來是台商在全球產業聚落上扮演的角色,大陸領導層除了大手筆設立北京證券交易所外,將來勢必在稅費減免、優惠政策、財政補貼、各種綠色通道上給予支持,這對大陸的台資中小製造業來說,當然是件好事;但別忘了,經歷五年、十年扶持後,大陸各產業、各領域都將遍布「專精特新」的中小民企,台商沒有選擇,只能跑得快一點,因為紅色供應鏈的壓力越來越近,也越來越大,問題是:

我們準備好了?

上一篇一切盡在不言中
下一篇與狼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