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位台商老闆娘買了泰國唯一上市學校的股票,受惠於大陸解封後湧入的陸籍學生,讓這間從小學到高中都有學生的綜合學校,短短一年內股價就翻了三倍,但我們老闆娘可不滿足於只賺股票的錢,還把腦筋動到幫大陸學生代辦到曼谷念書的生意上去,硬是拉著老闆找我,商量要怎麼做……。

在大陸經濟一片不好的氣壓下,我周圍仍有不少像這位老闆娘這樣的台商,努力在夾縫中尋找「+1」的賺錢機會,不管是本業還是跨行,這些台商都篤信,在大陸碎片化、兩極化的經濟趨勢下,不可能找不到生存空間,問題在於我們有沒有靈敏的sense,能像雷達那樣定位出「+1」的商機。

除了老闆娘這樣「打不死的小強」台商外,大陸台商現階段還有三大「+1」趨勢,首先是那些利潤能撐住,也還能持續獲利的台商,為了進一步活化資產增加流動性,紛紛決定透過A股或回台灣KY上市,把原本只是「不動」的公司股權,變成隨時可變換現金的股票「動」產。

其次,對那些已在大陸不具競爭力的台商,要不選擇全部撤出大陸,轉而投資其他地方,要不就是乾脆結束營業變賣資產,打包回台灣養老,這樣徹底改變生活的台商當然也有,但還不是主流。

最後一種「+1」的台商,就是我們常說的「中國+1」,也就是不改變在大陸的工廠,但赴東南亞等海外新設生產據點,從中國對印度的貿易順差剛突破1千億美元,還有中國對越南的出口金額屢創新高,就可知道,很多企業只是把組裝線從大陸搬到印度或越南,但關鍵性零組件的供應,仍然得回頭依賴大陸原來的工廠出口,足可證明台商生產基地目前仍以大陸為主。

另一個常被忽略的「+1」,是台商在大陸境內尋找成本更低的第二生產基地,降低去年因封城引發「雞蛋全放在一個籃子」的地域風險,更重要的是,赴境外須重新適應當地文化的風險也能降低。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每家台商都有自己的問題,但「先排列順序、再分配資源」,是我們要學習建立的決策模式,先確認出自己想解決問題的優先順序後,再盤點自己可動用的資源要怎麼分配?最後才做出何去何從的決定。

每個人的資源都不同,我們不用人云亦云的緊跟財大氣粗的台商到處「+1」,尋找大陸夾縫中的新商機、推動上市活化公司資產、在大陸境內設立第二據點,不也都是「+1」嗎?

上一篇選擇比努力重要
下一篇真心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