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生技股真能重演電子股1990年代的起死回升行情?
這個月1日以每股68.92元掛牌的亞獅康,挾近30倍超額認購之姿,再加上即將到來之台灣生技月生物科技大展的加持,讓市場重新期待亞獅康掛牌的亮麗股價表現能重振生技股許久以來的低迷買氣。惟事與願違,亞獅康甫上櫃即破發、掛牌首日以52.2元下跌24.3%作收,再度為生技股未來股價表現襲上一層陰影。亞獅康今年第一季每股稅後虧損2.17元,事實上這種「低營收、高研發費用、持續虧損或僅能小幅獲利、未來獲利有機會爆發性成長」本就是生技產業再合理不過的產業特性;所以討論生技產業股價的異常波動,無關基本面、「本夢比」才是爭點所在。只因聞癌色變,舉凡是研發不治之症的新藥公司,就會給予投資人無限的股價想像空間,也因而造就了台股2015~2016年年初那一波生技股「本夢比」飆升行情。這種「瘋概念」的一窩峰景象投資人應該不陌生,2000年網路泡沫時「全世界的人口都可以在這個平台上買賣千百萬種商品」及中國內需市場概念股「任何產品乘上13億就有無限多的商機」⋯不也都如出一轍嗎?投資人並非全然不知「新藥股作夢行情」的風險,但也因為這麼個信念支持著市場繼續勇於追價,那就是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今日當紅的台灣IC產業90年前後發展初期不也是被市場一路看衰的嗎?
生技產業股價的異常波動,「本夢比」才是爭點所在。
一、生技股是1990年代的電子股?還是2000年的.com概念股?
(一)生技股也能像電子股一様英雄不怕出身低?
居全世界代工領導地位的台灣資訊電子產業發展之初並非一路順遂,早於1980年代聯華電子及台積電分別成立時也不被市場看好;而宏碁在八O年代小教授電腦推出初期也曾面臨財務上的危機。因此,台灣電子業這種「英雄不怕出身低」的發展歷程,自然被投資人選為堅持一路看好台灣生技業的最大信念。比較電子及生技兩產業之產業特性及股價對各自產業特性之反映程度;投資人應該明瞭,冒然以台灣電子業的成功經驗去論斷生技產業有為者亦若是,並隨即以「本夢比」角度去評估生技股投資價值其風險何其之高?
八、九O年代時期,台灣股市對電子股之投資態度還是相當理性保守的,即便有「第三類股上市櫃辦法」允許成立未滿三年且虧損公司也可以上市櫃;但真正引用此辦法申請上市櫃的電子公司比例並不高,更遑論訂定承銷價及評估次級市場投資價值時即冒然唯「本夢比」是賴。以1985年台灣第一家上市半導體公司聯華電子為例,1982年1月聯電第一座四吋廠以7.0微米製程技術開工後,當年11月即突破損益平衡點。而即使是以每股99元高價掛牌、但股價不久即一路下跌到2字頭的華邦電子為例,其當年第一季每股盈餘高達6元左右卻也是不爭的事實。另就電子產業特性分析,代工意謂著是與知名國際大廠的互補,且電子產品多且廣,又有國際大廠退出的中低階產品空間可填補,加上產業關聯度高、廠商家數也多、已獲利的廠商比例也高。而生技業則是直接面對知名國際大廠的競爭,且具俄羅斯輪盤非有即無的產業特性(新藥獲核准上市與否?);基此,冒然以過去幾年電子業股價亮麗表現即賦予生技產業在甫掛牌之初高不可攀之本夢比,其風險不言可喻。
(二)生技產業與物聯網產業同具自然寡佔特性
2000年3月10日美國Nasdaq指數達5132.52點前波歷史高點(今年6月8日甫創5895.17歷史新高) ,全拜網際網路概念相關族群股價飆漲所賜;惟接下來幾年的網路泡沫,掀起一波波網路公司裁員與倒閉風潮。網際網路公司股價紛紛由高檔大幅滑落,當時eBay股價下跌78%、雅虎股價更重挫達90%;經過近幾年的市場重新洗牌,不論中國或美國電子商務平台均呈自然寡佔現象,全球電子商務市場泰半由美國的Amazon、Google、Facebook及中國的阿里巴巴、騰訊及百度等所寡佔。
新藥產業也同具自然寡佔特性,主因新藥開發走完所有階段耗時五到十年不等,所耗資金額動輒數億美元以上;無怪乎2016年美國前十大藥廠之研發費用高達705億美元、佔營業收入比達17%。另根據Biomedtracker Database針對2006年~2015年全球1,103家公司所有的9,985件新藥開發案分析,從臨床試驗一期到新藥審核核准上市之整體成功率僅9.6%。且另據美國之研究資料也顯示,同樣投入10億美元的研發,即使成功上市、上市初期前五年的平均銷售金額也在大幅下降中。綜上所述,新藥產業投資規模大、研發費用高、開發期長且失敗風險高,自然難脫大者恆大、萬中選一及自然寡佔等特性。
二、生技股不應是我丟人撿、期待不當最後一隻老鼠的投機遊戲
基本上,生技公司開發新藥是需要花大筆大筆資金的,而且一項新藥開發的成功伴隨的可能是上百上千個默默無聞的失敗。新藥開發期長且無法像電子産業一樣,一個手機上市,就可以雨露均霑衍生出一系列族群廠商;由少數大廠寡佔、領導廠商伺機併購擁有獨特技術與專利小廠向為生技產業特有的產業特性。對台灣生技產業而言,公司規模普遍不大,能藉由「高本夢比」從資本市場取得資金的確有助提升公司競爭力(台灣半導體及面板等資本密集產業之所以有今天市場地位亦是拜資本市場所賜)。但綜上分析,生技產業應會與物聯網產業之發展一様,最後將由少數領導廠商勝出,而非如電子業一樣可創造出龐大的上中下游產業族群。基此,投資人一窩峰用高本夢比去追求「萬中選一」才會成功的夢時,可曾靜心思量,應該是分散投資風險還是梭哈全押?如果選後者全押,那更該了解,基本上這種投資就只是一種「我丟別人撿,誰都不當最後一隻老鼠」的你丟我撿遊戲。九O年代紙槳類股股價因環保議題限制砍樹而飆漲、油價每桶漲到100多美元時,太陽能產業股票飆出本夢比行情⋯不也都是「我丟期待別人接最後一棒」的投機遊戲罷了!而今彼等股價都已回到相對低點,但又有誰還會再去細數這些産業的當年勇呢?正所謂「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本夢比行情的股價漲跌基本上就是一個「我丟期待別人撿」的遊戲、無關生技產業基本面;因此再談台灣生技產業未來的同時,參與這場遊戲的我們該先調整的應該是我們自己的投資心態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