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張骨牌
大陸製造業增加值全球占比30%、GDP增長全球貢獻至少三分之一;因此,上周巴隆周刊報導認為,一旦大陸經濟急轉直下,全球都將遭殃;首當其衝的,必將是與大陸經貿關係密切的亞洲新興市場經濟體。
但值討論的是,如此論述會否有倒果為因之疑慮?到底是大陸經濟先降溫、全球景氣跟進放緩?還是歐美市場需求先下滑、影響港澳台及外資在大陸加工生產,所以大陸出口增長才放緩,連帶衝擊兩岸經貿往來?
陸增長放緩並非第一張骨牌
大陸不僅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同時也是世界最大工廠,經濟數據上的些微變化都會成為市場熱議焦點,難怪巴隆周刊會據此論斷,大陸經濟降溫全球都將遭殃;但我們似乎很少去注意及討論,大陸確實名列全球第二大進口國,但其主要進口商品中,最終消費品占比到底有多高?如果不高,那又如何論斷,大陸經濟增長放緩是衝擊全球經濟增長的第一張骨牌。
(一)大陸確係全球第二大進口國
WTO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進口貿易總額為25.62萬億美元(下同),前十大進口國合計占比51.69%;其中,美國進口金額3.376萬億元、排名全球第一、占比13.18%,大陸以10.6%進口占比名列全球第二;全球前十大進口國中,有德、荷、英、法及義大利等來自歐元區,合計進口占比18.74%。
(二)陸貴為進口大國 消費品進口占比卻僅11.1%
大陸雖貴為全球第二大進口國、也是全球第二大消費國,但其消費品進口占比卻僅11.1%,明顯遠低於第一大進口國美國的50%以上占比;且大陸高近90%的進口商品,全係港澳台、外資及大陸本土企業,在大陸為歐美品牌企業加工再出口所需的中間品及資本品(大陸中間品進口占比50.3%、資本品進口占比38.6%)。
(三)出口商品亦漸朝中間品及資本品方向轉型
受美友岸外包政策影響,愈來愈多企業將生產基地移出大陸,但卻未見大陸出口大幅下跌;主因跟大陸剛發展時一樣,越印墨等仍需大量仰賴國外、尤其來自於大陸的中間品及資本品;以越南為例,今年上半年越對美出口442億元、對美順差372億元;但卻從大陸進口501億元、對陸逆差245億元;顯示,大陸製造影響力已透過原物料及半成品方式,經由東盟及墨西哥等地加工後再出口到歐美。
大陸製造影響力已透過原物料及半成品方式,經東盟及墨西哥等地加工後再出口到歐美。圖為墨西哥某製鞋工廠。
新華財經研究顯示,大陸消費品出口占比從2000年的43.75%下跌至2019年的24.40%;中間品及資本品出口占比則反從34.22%及17.27%上升至2019年的44.29%及28.13%;在此同時,大陸中間品出口全球占比亦從2017年的10.5%上升至2021年的12.9%。
(四)大量庫存待去化 歐美日進口需求下滑
WTO數據顯示,拜搶建庫存風潮之賜,全球貿易晴雨表指數於2022年9月創下史上最高的136.57;但受大量庫存待去化、 需求放缓影響,全球貿易動能持續走弱。今年以來,第一大進口國美國的進口總額同比下滑6.2%、淨減1,009.94億元,且其中80%下跌全數來自大陸及日韓台等環太平洋地區;另值注意的是,全球第五大進口國日本及進口全球占比至少20%以上的歐元區,今年上半年的進口需求下跌幅度甚至比美國高出1.6及1.1個百分點。
(五)歐美日需求下滑才是第一張骨牌
大陸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並不代表其他出口導向型經濟體的出口衰退,都係受大陸內需消費增長趨緩所影響,因最終消費品占陸進口比重僅11.1%;同樣的,大陸穩居全球第一製造大國地位,也並非意味,陸製造業榮枯肯定成為全球經濟衰退第一張骨牌;因為,大陸之所以成為全世界工廠,係港澳台及外資大量在大陸為歐美品牌企業代工。
因此,歐美日的進口需求下滑,才是這波衝擊全球經濟增長的第一張骨牌;因為,受去年搶建庫存風潮影響、大量庫存待去化,以致,歐美日進口需求放緩、委外代工訂單减少;連帶影響到港澳台、外資及大陸本土企業在大陸的生產動能及越南等其他生產基地對大陸的中間品與資本品進口需求。
歐美日的進口需求下滑,才是這波衝擊全球經濟增長的第一張骨牌。
為何要釐清誰是第一張骨牌
如果市場認為,大陸今年經濟增長放緩係受美在岸友岸外包政策所影響,當然擔心,大陸即將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重蹈日本失落十年危機、正式終結40年來的繁榮與發展。反之,若認為,大陸今年經濟增長不如預期,只是上半年同比8.2%的消費零售增長,獨木難撐大局,無法完全扭轉當前房地產不景氣及歐美日進口需求走弱對大陸出口貿易之直接與間接衝擊時,就會選擇認為,中間品出口、一帶一路等出口市場替代及新三樣等出口產品替代,已多少緩解產業外移對大陸經濟發展所帶來之立即性衝擊。
因此,拜政府政策作多及全球超額庫存已逐漸去化之賜,少了房地產不景氣及歐美日需求放緩等制約;配合民間消費的持續增長,明年的大陸經濟肯定有機會比今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