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者的眼界與格局


正當上個月日本經濟新聞報導中國大陸互聯網和家電企業競相跨足半導體業務時,大陸媒體同時出現一篇「聯想當年沒有研發芯片(晶片)決策正確」的評論。

回想起1993年,當時聯想開始有了研發晶片的念頭,當時要人沒人、要錢沒錢,不僅拿不到歐美廠商技術授權,更談不上生態鏈的支持。而今這些大陸手機、互聯網及家電巨頭的口袋一個比一個深,更可挾龐大元件及智能生態系統建置之需求,倒逼晶片研發。

華為2004年即已跨界進軍晶片業務,海思目前是全球第七大晶片設計公司,麒麟980更是全球首款7奈米製程的人工智能手機晶片。小米畢竟不像華為做通信起家,因此其手機晶片的研發起步確實慢了很多,但去年11月小米旗下松果公司發布的NB-IOT晶片,也讓小米在物聯網領域裏的戰略布局向前邁進一大步。


小米旗下松果公司發布NB-IOT晶片。

百度去年2月藉收購Lightelling跨足AI晶片,今年7月發布了首款雲端全功能晶片崑崙。至於近年陸續收購中天微及投資寒武紀等晶片設計公司的阿里巴巴,則於今年9月宣布整合旗下的中天微和達摩院晶片業務成立「平頭哥」晶片設計公司,專注人工智能晶片及嵌入式處理器之研發。

根據OFWeek電子工程網報導,騰訊是大陸掌握用戶資料最多的互聯網巨擘,但互聯網三巨頭中,騰訊對晶片領域之關注確實少了些,目前都還沒成立自主性的晶片設計公司。

隨著家電智能化風潮來襲,大陸八大家電品牌都已成功跨界進軍晶片研發。

另一方面,隨著家電智能化風潮來襲,家電企業若無法擁抱人工智能,勢將為市場淘汰,大陸八大家電品牌都已成功跨界進軍晶片研發。

海爾及海信是最早跨足晶片研發的兩家家電企業,家電晶片出貨量僅次於海思。為推動8K電視儘早實現,康佳自主研發了一款8k圖像處理晶片並獲得美國CES展的創新大獎。今年5月,每年晶片採購金額近人民幣50億元的空調龍頭格力更高調宣布,哪怕是投資500億元也要自己做晶片。

華為麒麟產品負責人艾偉今年9月接受「壹觀察」專訪時指出,麒麟980具體投入多少金額不好界定,但絕對遠超過外界所估的3億美元。


華為麒麟產品負責人艾偉。

半導體業是錢坑,也是條不歸路,不進不只則退,更會注定失敗。儘管多金企業相對有砸大錢進軍晶片、擴大事業版圖的權利,但半導體大起大落的行業特性對跨界經營者而言,不景氣時才是挑戰的真正開始。

1990年代台灣就有一些跨界經營半導體業的異業廠商,或因耐不住不景氣而急著賣掉金雞母,或因景氣復甦遙遙無期而停下建廠腳步,以至於沒能在下一波景氣來臨時即時量產,也有因業內業外蠟燭兩頭燒,最後資金鏈斷裂而拖累本業者。

不景氣時要勇於投資是亙古不變的真理,但在L型景氣谷底的幽暗隧道中,遠處迎面而來的小小亮光,究竟是警告人們應該停止向前,切勿過早投資的火車頭探照燈?還是黑暗隧道盡頭前的景氣黎明曙光?都嚴格考驗著每家跨界經營者的眼界與格局。

上一篇陸NB-IoT晶片誰與爭鋒
下一篇Apple敲響 eSIM元年的鐘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