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藹彬:叫我陸資太沉重


鼎新電腦以一介資優生表現在台下市,農曆年前重新以鼎捷在中國新股上市,在等待的七年中,孫藹彬創下了許多的第一,卻也嘗盡兩岸企業在夾縫中生存的辛酸。

熬了七年,鼎捷軟件趕在農曆年前,終於在中國深圳掛牌上市了。對台灣消費者來說,鼎捷軟件或許有些陌生,但若是提起鼎新電腦,可就赫赫有名,在國內ERP(企業資源計畫)市場打敗歐美大廠SAP和Oracle(甲骨文)、市佔率超過七成;2007年時卻以一介資優生的表現,宣布在台下市,經過股權的重組,再改以鼎捷軟件為主體,在大陸上市。

1月27日才風光在深圳敲鐘上市的鼎捷董事長、頂新創辦人孫藹彬,28日就回到鼎新位於新北市新店的辦公室內。坐在會客室裡,孫藹彬的臉上卻沒有太多的欣喜與雀躍,反而帶著一絲的戒慎恐懼,「回台時我一上飛機,就馬上翻報導,不是看看有沒有見報,而是希望不要見報,真的,因為我們被冤打過,這七年來真的是辛酸血淚史。」

鼎捷上市過程一波三折
創下許多第一紀錄

鼎捷的上市過程可說是一波三折,也創下了許多的第一。原本預定在2012年底上市,遇到證監會發動史上最嚴格的財務查核,後來更直接關閉中國新股上市,鼎捷上市計畫也被迫中止;協助輔導鼎捷上市的台灣富蘭德林證券董事長劉芳榮指出,國新股上市重新開閘後,首批掛牌的台資企業,也是唯一外資企業,更是第一家從台灣下市重組後,將原本台灣母公司變成中國企業的子公司,再以中國企業當主體上市,成為唯一境外收入與利潤都大於大陸境內的上市公司。

經過這樣的結構重組後,根據台灣投審會的認定,已經是一家陸資企業。「但我們在大陸時,他們說『你們是台灣來的』,我們回到台灣,大家卻又說『你們是大陸來的』,這種心情感受真的很不好。大陸投資,外界質疑是淘空台灣,現在我們在深圳上市,拿的是中國投資人的錢,又說我是陸資。我很怕,這是很不公平的事,所以要很低調,真的是兩邊不是人。」口氣、萬分無奈。成立於1982年的鼎新電腦,最早由包括孫藹彬在內的九位股東共同出資、從三個人的小公司做起,經過上市、員工分紅的過程後,是一家沒有絕對主導權大股東的公司,一路做到台灣ERP的市場龍頭,孫藹彬卻在2007年時,做出一個沉重的決定─在台灣下市,引發市場譁然。

「股東裡只有不到一半的人支持,認為只有在台灣混不下去的人,才要去大陸。」知情人士指出。在鼎新工作超過20年的財務長林連興也極力反對,「下市的成本太高,對客戶、股東、政府都很難交代,過去台灣不好的公司才會下市,但我們是經營得很好卻要下市,這非常少見,風險太大了。」

但孫藹彬看到了中國ERP市場正進入快速成長的黃金時期,鼎新在台灣30多年的經驗累積,市占率已到七成,必須尋找更大的舞台,而中國企業正面對市場不再高度成長、面對國際公司的競爭,去靠著低廉成本賺取機會財的時代已經過去,最需要的就是ERP來提升經營績效,這是我們的機會。」從台灣下市,則是一個必要的手段。

對於經營中國市場,早在2002年時,鼎新就與中國神州數碼公司合資成立鼎捷軟件進入大陸,專注於製造與流通領域,雖然第一年就開始賺錢,卻意識到客戶都是台商的風險問題,決心深耕中國市場,但相較於中國競爭業者如用友、金碟在政府支持下的籌資上市、知名度較高,鼎捷卻陷於品牌知名度偏低的窘境,甚至在業界一直有「鼎新大學」的外號,人才一培養完成,就被同業以股票分紅為誘因挖走,讓孫藹彬傷透腦筋,基於人才與品牌知名度考量,被迫一定要到中國上市。

政府不諒解、投資人質疑
孫藹彬決心拼到底

當時鼎新下市還有兩個重要因素,一是政府有40%大陸投資上限,限制了鼎新在中國的發展,再者,軟體業的經營都是智慧財產權,由於鼎新和鼎捷的股東結構不同,當兩岸資源整合愈來愈多,之間的轉移計價便出現困難,「原本希望台灣不要下市,用中國的合資公司直接上市,但與投資銀行溝通時,一談到知識產權的部分,馬上遇到競業禁止、關聯交易的問題,親兄弟無法明算帳,一定得整併在同一個主體才行。」林連興說。

劉芳榮指出,鼎新不缺錢,在大陸卻缺乏品牌知名度,再加上ERP比的不是資本支出,而是人才與組織系統,一定要在中國上市,才能有市場關注度;「在台灣能打敗SAP和Oracle的公司,為什麼要阻擋他去大陸發展?」

「台灣軟體業的規模太小,現在我們在兩岸共3,400人,這在大陸根本不算什麼,那你340人的公司還能去嗎?34個人的公司還有機會嗎?不要以為還能偏安於台灣,守不住的,最好的防守,就是攻擊。」2011年時,中國大廠用友已經進軍台灣,證明在市場走向開放的趨勢下,死守台灣並無法保障生存空間,孫藹彬略顯激動地說。

但對於下市,不僅台灣政府不諒解、投資人質疑,連員工也以為公司是不是快要倒了?只有孫藹彬咬牙決心做下去,「我66歲了,隨時可以離開,我只是想幫企業、幫年輕人爭取更多的發展機會。」劉芳榮觀察,「這是很矛盾的事,大家都看感情,不看未來,但孫先生是看未來,所以很痛苦。」然而,決定讓鼎新下市,已經讓孫藹彬壓力倍增,接下去的執行工作,挑戰才真正開始。

首先,2007年鼎新決定下市,先透過私募基金買下鼎新100%股權,當時投資銀行雷曼兄弟直接從美國紐約總部找上了孫藹彬,希望能參與這次鼎新下市案,大約持有鼎華37%股權,沒想到,隔年底就發生了金融風暴,雷曼兄弟突然倒了,一時之間找不到債權人,一直處理到2010年時,神州數碼才把雷曼兄弟手上的股權買下來。」

這個事件讓經營團隊虛驚一場,但真正讓孫藹彬覺得無比心酸、從此有如驚弓之鳥的打擊,卻是來自他創業起家的台灣。

「台資」變「陸資」
一夕間政府標案全喊卡

為了在中國上市,台灣下市後,須掉頭成為中國鼎捷的子公司,再以鼎捷為主體在中國上市,而根據投審會的認定,經過調整後的鼎新,因為是中資企業的子公司,身分也從台資,變成了陸資。

2010年時,鼎新承接國貿局關於投資案的標案,正值「身分轉換」過程,立刻遭到立委強烈質疑,認為陸資不應該承接政府標案,還直指該公司股東之一─神州數碼是中國政府大力扶植企業,鼎新恐已遭到滲透,有竊取國家機密的問題,甚至要求發文給政府各單位不得給鼎新任何標案。

「我當時在麵店吃麵,一抬頭看到電視播報這則新聞,背後畫面配的是解放軍的坦克車、大炮,整個人都楞住了。」即已經過了四年,記憶猶新,他說鼎新做的一向是民間企業的生意,國貿局只是一個小案子,與經濟部工業局合作提升產業競爭力、縮短城鄉差距等案子,也不是主要獲利來源,沒想到一夕之間卻全部喊卡,最慘的是,事情發生後,在南部有長達三個月的時間,我們完全接不到生意。」

忍不住心中的委屈,孫藹彬甚至向投審會抗議,建議應該只查到鼎新的上層,是境外公司,應屬外資,不然就直接查到最上層的實質擁有者,也是台資,為何只認定到在中國的上市公司了?

「我們在外面打拚,已經打得頭破血流,想回來喘口氣,卻反而還被撒鹽,這是很難過的事,公司裡資淺的同仁看到我,眼神都怪怪的,資深的人還敢問,但你就是百口莫辯,所以現在即使已經順利上市,我沒有欣喜之情,反而有些擔心,台灣沒人知道最好。」

政府認定陸資標準
恐怕讓八萬台商回不來

劉芳榮表示,經歷過這些血淋淋的辛酸,孫藹彬這些年來變得比較滄桑,他同時提出警告現在台灣政府對於陸資的認定,將讓在大陸的八萬家無根台商回不來。」

然而,挑戰還不只如此而已,鼎捷原訂在2012年底要上市時,也被中國媒體嚴厲質疑,大篇幅報導鼎捷的股東過於分散,不利於公司長遠經營發展,恐遭到併購造成經營變動,對於公司的主要營收與獲利都不在大陸,而是在海外(台灣),也抱持懷疑的態度,甚至還把當年鼎新在台灣下市的事情拿出來批評一番,為經營團隊的這個動作,對投資人有失誠信。

經營團隊在當時遭受到強大的外在壓力,「真的沒問題嗎?我們真的有辦法上市嗎?你沒有騙我吧?」然而,2012年證監會發動了史上最嚴格的財務查核,經過這波後還能順利通過者,其實已經證明一切。

如今中國新股上市重新開閘,鼎捷成為首波上市公司。林連興說,等待過程的確很煎熬,從結果來看,也未必完全是壞事,若在2012年10月上市,本益比11到20倍,卻達到27倍,除了市況不同外,也是因為市場壓抑了一段時間,市場資金大爆發,當時從台灣下市的市值是59億元新台弊現在至少40億元人民幣。「等了七年,終於可以證明,我不是騙子。」劉芳榮苦笑著說。

上市後的鼎捷,正式擠上了中國市場的舞台,「現在我們有更多的出賽機會。」孫藹彬說,中國正在進入調結構的轉型期,也是ERP的黃金成長期,製造業需要調整體質,流通業則正在高度成長,整體市場穩定有兩位數成長,我比SAP和Oracle更在地化,比用友、金碟更國際化,而且還有台灣30年的產業管理經營,建立起模組化的作業平台,縮短人員的培育時間,這是我們的優勢。」

同時,鼎捷也擴大在兩岸設立研發中心,「如果沒有去大陸,就不能擴大在台灣投資研發中心、擴大招募新人,那台灣年輕人的未來在哪裡?」,未來鼎捷將以台灣為起點、中國為中心,將一路延伸到東南亞市場,「如果能取得領先地位,打敗中國市場龍頭金碟,未來跟著市場一起成長,成為全球最大,並不是不可能的事。」市場法人分析。

上一篇高職老師賣果汁 稱霸中國
下一篇陸股開閘 鼎捷搶到台商「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