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EPS 成為投資新顯學


要如何衡量一個企業經營良窳?過去往往將EPS(每股稅後純益)作為指標,似乎只要愈會賺錢,代表企業經營得愈好,時至今日典範轉移,企業如何扮演好在地球村中的角色,才是永續經營的必勝之道。ESG(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al、公司治理Governance)取代EPS,成為投資人評價企業價值的標準,正是現在進行式。


論壇中邀請產官學界專家,探討全球ESG趨勢與經營方針,共同推升台灣企業綠色「反脆弱」能力。

由商業周刊、富拉凱資本主辦、臺灣證券交易所協辦的「後疫情新勢力-ESG變革轉型高峰論壇」,邀請到數百位上市櫃公司的企業主及高階經理人,深入探討為何發展ESG,成為企業「比賺錢更重要的事」。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委 黃天牧在致詞時表示,日前公布的綠色金融2.0及公司治理3.0,其中的核心價值就是「永續」。2019年台灣已有二十三家上市櫃公司納入DJSI道瓊永續指數世界指數或新興市場指數的成分股,較2018年增加2家,在彭博(Bloomberg)針對全球市場中企業對ESG資訊揭露評分中,台灣排名第三,顯見台灣在這條道路上,一直走在前面。

黃天牧指出,除了協助上市櫃公司推動ESG的方向正確外,金融業擁有投資與融資等資源,更應該揭露在ESG方面的作為。未來將建立ESG資訊整合平台,讓資料來源更完整,外界查詢更為便捷。櫃檯買賣中心並將建置債券市場永續板,推出可持續發展債券及社會責任債券,讓台灣推動永續發展的意涵更為凸顯。

ESG做得好不好 外資有興趣
臺灣證券交易所總經理 簡立忠也認同,推動ESG其實是考量企業經營的長期風險,國內投信推動ESG商品募集狀況也相當熱烈,機構投資人在責任投資時,也會評估公司在ESG的作為,這樣的情形逐漸形成一個生態圈。

交易所每年到海外招商引資時,投資人最有興趣的兩件事就是臺灣市場的效率及ESG,尤其是代表公司治理的「G」,良好的公司治理能夠加速企業落實E和S,交易所將持續拉高市場的注意力,並進一步進行觀念的宣導,也透過邀請國際專家提供意見,讓企業知道如何評估自家的ESG做得好不好。

商周集團總經理 朱紀中分享,其實ESG並非新概念,全球不乏指標性的大企業皆已投入多年,但今年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蔓延全球,更讓ESG蓬勃發展,尤其是在利率降至歷史低點的當下,從資本市場籌資做「對社會好的事」,不但利他,同時也利己。

ESG帶來機遇與挑戰 引領資本重新配置
MSCI亞太區業務董事總經理 林偉傑也表示,在物聯網的發展下,信息流通的速度愈來愈快,企業任何消息對股價的反應相當有效率,這讓投資人、企業對於ESG的重視程度與日俱增,統計結果也顯示,企業重視ESG,確實對股價產生正面助益。

林偉傑分析,包括氣候變化、社會態度、制度治理、技術創新等ESG相關議題的融合將對金融資產定價、投資風險和回報產生重大影響,並導引未來幾十年資本大規模地重新配置;台股在半導體及IT業的比重較高,包括人力資本的發展、環保與水資源的議題都會是企業需要克服的挑戰。

所幸,ESG觀念的抬頭也為企業帶來新的機遇,林偉傑舉例,清潔技術即為其一,也已有台灣企業已經發覺出這個商機所帶來的含金量。

富拉凱資本首席經濟學家 張明杰更以實際數據證明市場對ESG的重視,他以2016年股市崩盤後低點為基準,台灣公司治理100指數至今漲幅八十八%,與加權股價指數漲幅四十八%相比高上一截,也就是說,做好公司治理,消極面有助於公司股價表現,積極面甚至有助於公司籌資,使資本市場與公司成長相輔相成。


數百位上市櫃公司的企業主及高階經理人蒞臨與會。

不重視ESG 公司價值受影響
張明杰表示,即使是戮力經營本業的企業,若不重視ESG,就算有好的本益比、好的成長,也會影響公司價值,尤其是近年來環境變遷等「無差別衝擊」影響企業經營表現,投資人轉向從ESG、SDGs(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等評價模式尋找投資標的。

從ESG及SDGs的角度衡量,企業當然要善盡身為地球村一份子的責任,每家企業也應該要建立屬於自己的「可持續發展流程」(BCM,Business Continuity Management),當面臨環境變動時,要如何維持企業仍在發展的軌道上;猶如金融業的「壓力測試」般,製造業也應該進行壓力測試,例如在疫情之下,防範疫情作為的SOP(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標準作業程序),後續是否透過內稽的手段持續查核,保護企業不受傷。

資誠永續發展服務公司總經理 李宜樺強調,ESG已經不僅僅是企業的顯學,而是企業生存的要素,如同陽光、空氣與水,ESG也能幫助企業與投資人鑑古知今,過去市場重視的是財務績效,而ESG則是長期財務績效的根基。麥肯錫研究超過二千份報告,有六十三%指出ESG對股東報酬有正向影響,包括營收成長、降低成本、有助於延攬人才等。

李宜樺建議,企業應擬定兼具高度、深度、廣度的ESG策略,由高階管理者擘劃公司未來願景,將ESG納入策略的擬定,並要追蹤ESG發展趨勢,不斷超前部署;且不僅止於設定願景藍圖,還要能付諸實踐,在規劃行動方案時也要注意,不僅要做末端管理,也要從源頭規劃研發設計做起。

利他承諾與責任 是企業永續經營基礎
被市場公認為是ESG企業標竿的緯創資通董事長 林憲銘也現身說法,分享推動ESG的心路歷程,他說,企業除了無機的獲利之外,也要考慮有機的內涵,緯創在早期就決定以「利他」作為經營哲學,並有效率地與外界溝通。

林憲銘更親身體驗到投資機構近三年來,對ESG的重視有增無減,尤其是勞工、人權以及環境影響、碳排放等議題:尤其是「G」更是蹲馬步的功夫,把「G」最好,再朝「E」與「S」發展即可事半功倍。

林憲銘也指出,ESG是企業永續經營的基本功,不管經營者是否喜歡,都是必須要做的事,若能抓住ESG的內涵並認可,做起來也就「歡喜甘願」。

上一篇拆除金融業內部人員行為風險未爆彈 有棒子也有胡蘿蔔
下一篇富拉凱:台資銀要小心踩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