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


2008年,一位公司股票已在台灣上市的老闆,受限於台灣公司投資大陸資金不得超過60%淨值的規定,加上大陸當地銀行很難借錢,在北京辦奧運前找我啟動大陸上市作業,因為只有這樣,老闆才能一勞永逸解決大陸擴廠資金不足問題。

怎麼知道「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原本想成為台灣第一家T+A典範(台灣上市公司在大陸的子公司,分拆在A股掛牌),結果北京辦完了奧運不說,連倫敦、里約熱內盧、東京奧運都結束了,循T+A模式兩岸掛牌的台商也超過了十多家,這位早起的老闆熬了整整15年,兩周前才趕上了晚集,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敲鐘掛牌。

其實,換個時間維度做決策,把「從現在看未來」,改成「從未來看現在」,決策的答案就可能完全不同。以這位台商老闆為例,他很清楚大陸當地銀行滿足不了公司資金需求,加上台灣上市公司也不允許源源不斷把資金匯往大陸,從往後的幾年看眼前的資金問題,不尋求在大陸上市,老闆注定會遇到資金瓶頸。

錢雖然不是萬能,但對台商來說,沒有資金卻是萬萬不能,台商到全世界任何地方投資設廠,都會遇到資金不足的困境,在以前強調世界是平的、強調全球化、強調基於比較利益分工的時代,資金跨國調來調去都沒事,但現在因為地緣政治,因為美國帶頭重組全球供應鏈,一旦大家都不喊全球化後,伴隨出各種貿易壁壘、人為障礙、反避稅、反洗錢等要求,導致台商必須面對人流、物流、金流等有形無形的屏障,當世界不再是平的,當台商得考量更多地緣政治風險,再再促使台商要調整過去資金調度的思維,改為重視「就地融資」。

儘管外商把工廠移出大陸的新聞沸沸揚揚,但事實是,「中國+1」(在中國之外第三地增加一個生產據點)才是台商目前的主流;而且,就算是真的將工廠遷出大陸,大陸還是全世界最主要的供應鏈,所以台商未來在大陸的資金需求不會減少,在大陸的「就地融資」比例只會上升,如何在銀行體系外的大陸資本市場籌資,找到就地融資的管道,是台商在大陸早晚要面對的問題。

15年前,沒有任何一家台商在台灣、大陸兩地同時掛牌,但因為大環境塑造出的「就地融資」壓力,我們可以確定,台商未來利用T+A兩地掛牌模式,甚至在全世界任何一個投資設廠的地點股票上市,以「就地融資」解決資金不足問題,會是台商常見的選擇。

上一篇同學會
下一篇別捨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