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債殖利率與實體經濟間的連動性及相關影響


因為2020年新冠肺炎的疫情造成全球實體經濟的停擺,美國聯準會(FED)除了實施無限量的量化寬鬆政策,引導投資機構出售手中所持有的美國公債外,更放寬美國銀行業計算資本適足率的指標-補充槓桿率(SLR),藉此增加銀行放貸給企業、個人的金額,讓更多資金能挹注進入實體經濟中,維持民間的消費與就業。

美國聯準會在應對重大經濟事件時,為了刺激實體經濟的復甦,所能動用的只有貨幣政策工具,即所謂的量化寬鬆政策(QE),藉由購買美國公債,引導公債殖利率下降,促使投資機構將持有的公債賣出,轉向購買股票、房地產之類的風險性資產,而此類資產價格上升,也能藉由市場資金面的寬鬆,達到刺激景氣復甦的目標。

QE與美國財政部所提出的紓困方案最大的差異是錢不是直接流入企業或個人的口袋,而是透過活絡風險性資產的交易,促進民間借貸、消費,間接讓錢在企業或個人之間流動。因此,我們可以將美國公債殖利率當成是實體經濟復甦與否的觀察指標,因為聯準會會觀察消費、就業的狀況,決定何時開始縮表,即降低購買美國公債的金額,因而公債殖利率會開始逐步攀升。

2020年新冠疫情重創全球實體經濟,聯準會實施無限量QE後,10年期美國公債殖利率逐步下滑,到2020年8月降到最低點0.5%,但隨著各國開始陸續施打疫苗,市場預期實體經濟將逐漸恢復,受壓抑的民間消費開始報復性的成長後,物價將會隨之上升,在此種通膨預期的期望下,美國公債殖利率在2021年1月突破1%後,短短二個多月,在3月19日收盤來到1.716%的位置。

由於公債殖利率上升態勢陡峭,因此市場擔心聯準會開始調整相關貨幣政策,包括降低購買美國公債的金額和不延長美國銀行業SLR的豁免措施,使得市場上的資金從股市、房地產之類的風險性資產回到債市中,因而使企業、個人的信用緊縮,造成企業不敢投資、個人不敢消費,實體經濟的成長將受到壓抑。

然而在3月17日,美國聯準會的利率會議決議將聯邦資金利率維持在0~0.25%的區間不變,並暗示到2023年底前都不會升息,且維持每個月將持續購買800億美元的美國公債,直到達到美國國內充分就業,通膨率達到2%,且通膨率要適度超過2%一段期間,才會考慮升息並降低購買美國公債的金額。

而針對美國公債殖利率的急速攀高,聯準會主席鮑爾認為雖然是基於市場對通膨的預期心理,但希望能看到實際的通膨數字後再來討論因應方法,且目前美國公債殖利率的水準相較於歷史表現,仍處在一個相對低點的位置。

另外,聯準會對美國銀行業SLR的豁免措施在2021年3月底到期,如果不繼續展延的話,市場預估美國銀行業要回補至少1.6兆美元的準備金,來滿足SLR對資本適足率的要求,而籌措這些準備金的來源之一就是賣出手中持有的美國公債,影響所及,10年期美國公債殖利率將有可能很快到達2%的水準。

而3月19日美國聯準會已經宣布,SLR在3月底到期後將不會再延長,消息一出,除了美國銀行股的股價應聲下跌外,10年期美國公債殖利率在當天也曾上升到1.746%,逼近這一波急漲的高點1.754%,同時市場也開始擔心前二日聯準會利率決策會議的購債計畫會不會在今年下半年就會縮減規模。

由於美國公債殖利率對實體經濟的影響,除反應在資產價格外,也代表著企業向銀行借款的指標,所以公債殖利率上升,表示企業融資成本變高,因此將會影響企業的獲利,但是如果公債殖利率上升的同時,實體經濟處於復甦的狀態,企業的獲利轉好,就可抵銷掉前面所述的負面影響。

總之,疫苗接種雖然讓市場出現通膨的預期,因而反應在美國公債殖利率的走勢上,但大家更關心的是什麼時候疫情能得到控制,讓實體經濟恢復到常規的運作狀態,也許從聯準會對美國2021年GDP成長率預期可達到6.5%,加上拜登政府近期通過的1.9兆美元財政刺激方案中看到一線曙光。

上一篇銀行保理業務中通知債務人的重要性
下一篇摸索前行中的「註冊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