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戰國時代來臨


大陸新能源汽車產銷繼去年雙雙突破350萬輛、年增1.6倍後,今年元月再度以135.8%同比增幅、創下43.1萬輛亮麗銷售佳績;在此同時,CleanTechnica公布2021年全球新能源汽車品牌銷量數據顯示,去年全球新能源汽車累計銷售650萬輛,不僅較前一年增長108%、同時也是2012年以來最大增幅。

從去年大陸及全球所公布的新能源汽車銷售數據看來,新能源汽車產業確已正式駛入成長快車道;但隨碳減排號角響起,傳統燃油車企及EMS(專業電子代工)大廠不讓特斯拉及比亞迪等造車新勢力專美於前,紛朝新能源汽車方向轉型;誠所謂山雨欲來風滿樓,全球新能源車市戰國時代正要來臨。

陸企、歐企及美企特斯拉主導目前市場發展
受補貼退坡及疫情衝擊等因素影響,大陸新能源乘用車銷售全球市占從2019年的51%下滑至2020年的41%,去年重新站回逾半的54%左右;相較於2021年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僅約7%左右,大陸去年首度突破10%市場滲透率甜蜜點來到13.4%。

歐洲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約13%,與大陸相當,其中又以德國最高、率先突破20%大關來到22%,美國和日本則僅各約4%及0.8%;凡此說明,不同於傳統燃油汽車市場幾全由歐美日韓品牌所寡占,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幾全由陸企及美企造車新勢力與傳統歐洲燃油汽車品牌所寡占。

2021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前20大品牌中,大陸品牌最多,家數占比四成,另有德系品牌四家、其他歐系品牌三家,美系及韓系品牌各兩家,日系品牌則僅有一家。

造車新勢力依舊是目前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最重要主導力量,美企特斯拉及陸企比亞廸拿下全球第一及第二,合計市占23.5%,若加上大陸後起之秀「蔚小理」,造車新勢力的全球市場份額至少三成以上;受各國相禁燃政策影響,傳統燃油車企絕地大反攻、紛朝新能源汽車方向轉型,並已在2021年的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上嶄露頭角、拿下不少市場份額。


比亞廸於2021年新能源汽車市占9.1%,全球第二。

傳統燃油車企絕地大反攻
2月6日甫公布的CleanTechnica 2021全球新能源汽車品牌銷量數據具有兩個主要特色,前20大品牌中,知名國際傳統燃油車企有11家、合計市占30.5%;而2020年的全球新能源汽車前20大銷量車型排名中,知名國際傳統燃油車企的全球市占才僅約15%左右。另值得注意的是,去年躋入前20大新能源汽車銷量榜單的傳統燃油車企,新能源汽車年銷量均已突破10萬輛以上,福斯、BMW及賓士等歐洲品牌銷量更至少在20萬輛以上;反觀我們所耳熟能詳的大陸造車新勢力「蔚小理」才僅各約九萬多輛左右。

依個別車企市占率分析,福斯、BMW、賓士、Volvo及Audi等五大知名傳統燃油車企躋入全球前十、合計市占18.1%;第11~20大品牌中,另還包括了兩家韓國燃油車企,排名第10及第11、合計市占4.9%;歐洲的雷諾及標緻合計市占4%,日本Toyota以1.8%市占排名第16、美國福特1.7%排名第17。

賓士、Volvo、標緻、Toyota及福特等都是去年首次躋進前20大榜單的傳統燃油車企,首次進軍新能源汽車領域就能有如此佳績,顯見,2021年新舊造車勢力首次狹路對決,傳統燃油車企的快速轉型應變能力不容小覷。

即便特斯拉挾先占優勢,自2018年之後連四年位居全球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冠軍,並且是目前全球唯一囊括10%以上新能源汽車市場份額的汽車品牌;但受新能源車市戰國時代來臨影響,特斯拉全球市占自2019年來到史上最高的17%後即開始一路下滑,2020年先小幅下滑到16%,2021年再下滑至14%。

EMS雙雄「不務正業」跨足整車製造所為為何?
繼市場傳出SONY、小米及Apple等傳統資通訊電子大廠競相跨界加入新能源汽車整車製造後,2020年11月EMS大廠鴻海宣布與台汽車大廠裕隆合資設立鴻華先進跨界進軍電動車市場;鴻華上周宣布首批30輛電動巴士將於今年3月開始交付,為美電動車製造商Fisker代工生產的電動轎車更將以不到3萬美元低價開放市場預購。大陸知名EMS大廠立訊則是於今年2月14日發布公告稱,將與奇瑞新能源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投資人民幣100.54億元,共組合資公司競逐新能源汽車賽道。


鴻海與裕隆合資設立鴻華先進跨界進軍電動車市場。

CleanTechnica數據顯示,造車新勢力與傳統燃油車企至少分食70%以上新能源汽車市場;值此新能源車市戰國時代來臨之際,為何EMS雙雄還要「不務正業」冒險跨界競爭?理由無他,產業去邊界化時代來臨,新能源汽車電子化比例愈來愈高絕對是異業廠商跨界競逐新能源車市的最大致命吸引力。

對EMS廠商而言,繼個人電腦、筆電及手機之後,如果要透過既有ODM商業模式為別人造好車,電子化比例愈來愈高的新能源汽車絕對是下一個帶領EMS廠商營運再成長的關鍵驅動力。再者,鴻海及立訊等EMS大廠冠上Apple供應鏈美譽後營運確曾飛躍式增長;但水能戴舟亦能覆舟,伴隨Apple產品的新舊更迭,近年來兩岸至少有數十家企業因被Apple供應鏈除名,業績瞬間大幅下滑。

真可謂成也Apple敗也Apple,Apple供應鏈企業拜Apple之賜一朝貴為君王,但也因為被除名一夕之間貶為庶人;不論是筆電等傳統資通訊電子產品亦或智慧型手機均已臻成熟,高單價且高電子化比例的新能源汽車自然成為EMS大廠再造高成長動能及淡化Apple依賴的唯一選擇。

上一篇點評「疫後」台灣經濟展望
下一篇科技保護主義抬頭 台灣晶圓代工地位禍福相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