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Inside


去年5月網路瘋傳一張,AI教父黃仁勳悠遊台北饒河夜市照片,隔天,緯創及廣達等AI概念股大漲;日前,AI教父再度現身寧夏夜市,緯創盤中爆量亮燈漲停。

眾所皆知,AI概念股大漲絕非夜市小吃所賜,夜市遊背後所可能帶來的供應鏈喜訊才是AI概念股大漲主驅力;但值探討的是,現階段的AI風潮,究係可為電子業帶來眼睛一亮的殺手級新應用?亦或只是AI Inside的附加新功能,並無法為電子產業帶來太多爆發性新增長?

這波AI風潮有多熱
拜OpenAI發布名為ChatGPT的新型聊天機器人所賜,去年Nvidia股票市值躋入1兆美元俱樂部;投資OpenAI逾130億美元的Microsoft更曾因此超越Apple,短暫拿回全球市值最高上市公司寶座;台資本市場AI概念股更不落人後,迎來倍數以上漲幅。


2023年Nvidia股票市值躋入1兆美元俱樂部。圖為Nvidia加州總部

且值注意的是,甫落幕的CES展元宇宙話題消失無形、5G應用成配角,AI取而代之成最熱門關鍵詞;從牙刷、床墊、自行車,以致汽車與電腦等處處可見AI身影,AI inside因此成資通訊電子產品新標配。

除聯想及宏碁等PC龍頭聚焦AI PC發展外;韓三星本月17日,在美加州發表首款以AI為行銷賣點的Galaxy S24系列手機;提供使用者前所未有的通話與訊息即時翻譯、生成式相片編輯及搜尋圈以圖搜圖等AI新體驗。

曾絢爛至極 而今卻歸於平淡
有些時候,只要有話題、不需基本面股價也會大漲;且歷經一波大漲後,也不會有人有興趣再去討論,此前驅動股市上漲的那些題材真否已具體實現?

金融科技、區塊鏈、機器人理財、AR/VR、mini-LED及NFT、第三代半導體等話題大家應都還記憶猶新;而今,不僅區塊鏈、比特幣及機器人等熱詞雲淡風輕,依託金融科技成立的純網銀連兩年虧損,就連NFT市場也提前迎來交易寒冬。

2021年,Facebook為進軍元宇宙改名Meta,而今元宇宙仍僅局限小眾市場發展;此前,台LED相關概念股因Apple iPad即將搭載mini-LED大漲,而今發現OLED才是主流面板;另5G手機銷售滲透率迄今已突破六成,但卻見去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創近十年最低水平。

綜上分析,令人玩味的是,AI Inside等終端裝置,究係為技術破壞性創新下的新殺手級應用?亦或,也會如前述題材一樣,也曾絢爛至極,但終將歸於平淡。

科技產品生命周期的四階段演進
科技產品生命周期,獨具新產品創造新市場、產品功能創新、產品功能及價格差異化競爭等四階段演進;1980年代以來,幾乎每十年就有如PC、筆電及手機等新產品創造新市場殺手級應用出現。

一般說來,新產品剛上市階段只能吸引早期購買者嘗新,要想快速提升滲透率就得靠功能創新;LCD替代CRT、彩色替代黑白等就是產品功能創新、刺激消費者不得不汰舊換新的最佳範例。

然而,一旦產品已臻成熟,就得靠產品功能及價格差異化(降價)去刺激需求,以避免市場增長停滯甚至反向下滑;近年,手機換機周期拉長中低價位手機崛起、全球手機銷售下滑,即肇因於智慧型手機的功能替代創新已呈疲態。

因此,值得我們探討的是,AI風潮究係為新產品創造新市場的殺手級應用?亦或跟5G商用一樣,尚難立即建立可持續性商業獲利模式?甚至所謂的AI PC、AI Pin及AI手機等新產品,說穿了就跟5G手機一樣,只不過就是一種既有終端裝置再疊加新功能的差異化競爭,只能用來搶食市占或且避免市場下滑;很難期待這些AI Inside產品,能為全球科技市場帶來跳躍式新增長。


本月17日,韓三星在美加州發表首款以AI為行銷賣點的Galaxy S24系列手機。

那些細產業領域真正受惠
隨雲端及高效運算需求爆發性增長,AI雲端運算中心、AI芯片及晶圓代工企業肯定成為最大受益者,另拜AI伺服器需求大增之賜系統組裝廠也會受益;但AI伺服器代工再熱,會否只不過就是筆電及手機之外的另一新代工產品。

也就是說,AI價值鏈最高附加價值環節,還是掌握在AI雲端運算中心、AI芯片及先進製程晶圓代工廠身上;系統組裝廠雖可因代工品項增加,帶動營收及EPS增長,但毛利率還是僅能維持個位數水平;很難期待AI伺服器代工廠本益比能因之大幅調高。

電視、電腦及手機之所以成為殺手級應用,係因彩色電視確實滿足消費者高品質視聽需求,筆電確實解決消費者行動受限痛點、4G手機真能讓手機成為個人隨身行動装置。

但近年來筆電運算速度提昇消費者已無感,iPhone聚焦提昇的照相解析度一般消費者也用不上,5G手機提升的上網速度甚至已無法為手機使用者帶來新體驗;所以,筆電及手機(已開發市場至少40個月)換機周期與產品生命周期才會不斷拉長。

因此,要探討這波AI 風潮能否從雲端運算走向邊緣,從商用走向終端消費、甚至成為殺手級應用前;我們必需明白,這些AI Inside終端消費產品究係,能為消費者解決新痛點的殺手級應用?亦或只是如前述筆電及5G手機一樣,消費者已不再為新附加功能買單、不斷拉長換機周期。

Samsung Galaxy S23一年前上市,與AI Inside的S24價差新台幣(下同)3千元;試問,有多少人會為了Galaxy S24的通話及訊息翻譯等AI功能,立馬花5萬元去把才使用一年的4萬多元S23給換掉?明白這個道理,就可知所謂AI PC、AI Pin及AI手機等AI Inside終端會否成為另一殺手級新應用?

上一篇兩岸2023經濟數據比一比
下一篇又一10萬億級產業即將橫空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