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汰與整併


最近新能源車市新聞讓人看了有些眼花撩亂,先是全球電動車銷量同比增長35.7%、市場滲透率從4%跳增至15.7%;接著巴塞隆納移動通訊展上,小米帶來倍受市場期待的電動車SU7。


圖為倍受市場期待的小米SU7電動車。

但在此同時,卻也有全球最大租車公司Hertz出售二萬輛電動車及Apple取消電動車發展計畫等不好訊息;更令人矚目的,市場已開始認為去年是陸新能源車內捲降價年,今年恐將迎來淘汰與整併。

整併已成新能源車市發展不歸路
從產業生命周期看,任何一個新興產業,必歷經市場萌芽、快速增長及穩定成熟三階段,且邊際廠商終將因競爭力不足黯然退出市場,市場結構也會因企業的兼併與重整出現產業集中度提高與大者恆大現象。

台金融行業剛開放設立不久時,即曾因本土金融風暴,自2004年起迎來64起整併;全球個人電腦與智慧型手機產業,亦曾歷經系列淘汰與整併,才逐步走向如今的產業高度集中化現象。

2001年個人電腦大廠Compaq與HP正式宣布合併,2005年聯想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而今不僅前三大個人電腦品牌聯手拿下63.2%全球市占,前六大產業集中度更高達85.9%。

另IDC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智慧型手機前五大產業集中度69.5%,且2010年的前五大手機品牌,除韓三星外已無一上榜;無獨有偶地,上世紀30年代,美汽車產業也是在歷經一波大洗牌後,才孕育出現在的汽車三巨頭。

而今,更值關注的是,2009年大陸國務院才剛在汽車產業調整與振興規劃中,首次提出要大規模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但才不過短短十多年時間,市場已開始認為,2023年是新能源汽車產業内捲年,2024年必將迎來新能源車市的淘汰與整併。

為何陸新能源車會率先迎來整併
就市場滲透率分析,去年除歐洲已達18.1%外,全球新能源車市滲透率才僅15.7%,而如美國及日本等更才僅9.2%及3.2%。

反觀陸去年Q4新能源車市場滲透率已達高逾全球平均數兩倍以上的33%;且攸關新能源車良性循環發展的充電樁保有量,去年底止大陸已建置完成859.6萬座,不僅高居全球首位、市場占比亦至少六成以上。


陸新能源車充電樁建置數量居全球首位。圖為供電公司員工進行充電樁的安全檢查。

因此就產業生命周期而言,全球各主要經濟體新能源汽車發展,或因政策支持力度不足、亦或充電樁設施不夠完善,均仍處市場剛萌芽階段;但唯有大陸,挾高產業集中度、高市場滲透率及充電樁建置完善等優勢,已率先進入市場快速增長階段。巔峰時期,大陸曾有近300家企業申請造車、60家造車新勢力發布新能源車發展戰略;而今,卻僅17家造車新勢力仍有銷量且泰半年銷量均未逾千輛。

今年1月數據顯示,陸新能源車前十大產業集中度已高近八成,意即剩下的數十家車企只能競逐剩下不到兩成,且有可能會愈來愈少的市場份額;再者汽車K線統計顯示,已公布去年業績預告的37家汽車上市公司中,乘用車方面,僅長城及比亞廸預估獲利人民幣70億元及300億元,其餘泰半虧損;凡此顯示,陸新能源汽車產業洗牌在即。

合資企業首當其衝
延續去年盛況,今年1月陸新能源車市批發銷量同比增長76.2%,前十大車企累計市占八成,除特斯拉外餘均為自主品牌;比亞迪、吉利及長安排名自主品牌前三,今年1月新上市106款車型中,有50款意即近半車型來自前述廠商。

另據中汽數研報告,大陸現有約70家知名新能源車企和廣布全國180多個生產基地;但2月數據顯示,僅有第一梯隊八家車企月銷量近2.5萬輛以上,以及第二梯隊九家車企月銷量逾萬;而月銷量不足千輛的車企甚竟高逾十家,且多數為合資企業。

燃油汽車時代,合資車企不論銷量、訂價及利潤等均遠勝自主品牌;2016年,上汽等八家大型國有車企囊括了國內車市八成以上銷量,且其利潤幾全部來自合資企業的投資收益貢獻。

而今,伴隨新能源車市場滲透率快速提升,相較於比亞迪的33.4%,大眾、豐田及寳馬與奔馳等合資車企新能源汽車市占才僅2.5%、0.4%、1.5%及0.4%;即便加計燃油汽車,近幾年來,合資車企的市場份額亦已快速自2020年的61.1%下降至41.9%。

在可預見的未來,如果合資車企依然無法依託現有技術,並即時跟跑新能源車市,那麼股權轉讓、重整與兼併恐將成為今年陸新能源車市新常態。


陸新能源車市場滲透率快速提升,比亞迪占33.4%。圖為山東煙台港,比亞迪首艘汽車運輸船與新能源車。


上一篇第二次中國衝擊
下一篇新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