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浪潮下的資本市場籌資工具——永續發展債券


氣候變遷與環境永續除了已成為世界各國日益重視的問題,並陸續立法在未來完成淨零排放與碳中和承諾的目標,而政府、企業及金融機構透過資本市場的協助發行永續發展債券,可將籌措的資金投入環境保護(E,Environment)、社會責任(S,Social)和公司治理(G,Governance)等相關議題。

自從全球第一檔綠色債券(Green Bond)於2007年由歐洲投資銀行與世界銀行發行後,為了讓債券發行人與市場投資人能有一個明確的債券發行架構能夠依循,國際資本市場協會(International Capital Market Association)在2014年訂定了「綠色債券原則」(Green Bond Principles),後又於2017年公布了「社會責任債券原則」(Social Bond Principles)和「可持續發展債券指引」(Sustainability Bond Guidelines),最後於2020年發布了「可持續發展連結債券原則」(Sustainability-Linked Bonds Principle),至此永續發展債券的相關原則已趨完備。

依據國際資本市場協會的資料統計,截至2020年全球資本市場所發行的永續發展債券,有97%的債券是依照協會所制訂的原則與指引,來做為發行時的投資計畫擬訂,以及發行後對資訊揭露的持續性要求。

永續發展債券一般可分為綠色債券、可持續發展債券、社會責任債券及可持續發展連結債券,其中綠色債券、社會責任債券及可持續發展債券是依債券發行時的預定投資計畫(資金用途)來區分,首先綠色債券是將資金用於具有環境效益的綠色投資計畫或其相關放款,例如發展再生能源、溫室氣體減量、廢棄物回收與再利用、污染防治與水資源節約等用途。

社會責任債券是將資金用於解決社會問題、實現正面社會成果的投資計畫或其相關放款,例如可負擔的基礎生活設施與住宅、創造就業、糧食安全與社會經濟發展等用途;而可持續發展債券則是將資金同時用於綠色與社會效益的投資計畫。此外,可持續發展連結債券則是透過債券發行條件的設計,連結債券發行人訂定之可持續發展績效目標,透過績效目標達成與否,啟動後續的懲罰性機制,如增加支付給投資人的利息,以強制債券發行人將可持續發展績效目標納入日常的決策與經營活動之中。

依據彭博資訊的資料,2020年全球永續發展債券的發行量為4,000億美元,而截至2021年10月底止,發行量已達7,390億美元,顯示永續發展債券已逐漸吸引債券發行及市場投資人的青睞,成為資本市場中發行債券會使用的重要工具之一。

台灣證券櫃檯買賣中心為了與國際債券市場接軌,於2021年公告並實施「永續發展債券作業要點」,除了將2017年公告的「綠色債券作業要點」及2020年公告的「可持續發展債券作業要點」進行整併外,並新增了社會責任債券的相關規範。

依據作業要點的要求,永續發展債券的發行人可為政府、金融機構與民營企業,而債券發行人於發行時除了需要檢附投資計畫書與第三方認證機構出具之評估意見或認證報告向證券櫃檯買賣中心提出申請外,並需於公開資訊觀測站進行公告,債券發行後則需在存續期間內於年度財務報告公告後30日內申報債券資金運用情形及第三方認證機構出具之評估意見或認證報告。

據證券櫃檯買賣中心統計,截至2021年12月21日,永續發展債券流通在外發行餘額共計84檔,新台幣2,607.97億元,其中2021年當年度發行量為34檔、新台幣1,053.3億元,較2020年的發行量22檔、新台幣624億元,分別成長了55%及69%,足見台灣的永續發展債券市場也漸趨熱絡。

2015年聯合國針對可持續發展及社會責任等議題發布了「全球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提出包含消除貧窮、減緩氣候變遷、落實永續發展等17項 SDGs 目標;而2016年聯合國195個成員國簽署的「巴黎氣候協定」,為遏阻全球暖化,目標將全球溫度上升控制在不超過1750年工業革命前攝氏2度。

而資本市場在面臨上述議題時,除了鼓勵發行人及市場投資人參與永續金融相關商品的發行,如何更健全相關商品發行與資金運用情形的透明度,並追蹤發行人將資金運用於投資計畫所訂的項目時,是否產生預期的效益,也是未來要持續努力的工作。

地球只有一個,如何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能兼顧環境保護、社會責任的目標,資本市場是不可或缺的一個平台,而永續發展債券則是其中關鍵的一環。

上一篇銀行業金融機構境外貸款業務解析
下一篇大陸即將對公司法進行的重大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