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碳風潮為台商迎來CMP的質變與量變


上周四台灣行政機關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預計於2024至2025年間開始針對287家、每年排碳2.5萬噸以上大戶開徵碳稅、徵收碳費,並於2050年前達成溫室氣體淨零排放。

受碳達峰及碳中和蔚為市場熱議話題影響,各經濟體相繼提出2050年或2060年淨零碳排放路線圖;碳減排繼大陸人口紅利消失、三年藍天保衛戰行動計劃、美對中調高商品進口關稅及供應鏈瓶頸危機等議題後,再度為台商迎來品牌客戶(C)、出口市場(M)及生產基地(P)的質變與量變。

品牌客戶趕搭RE100列車
RE100係由國際氣候組織與碳揭露計畫共同發起的氣候倡議行動,加入RE100企業與非營利組織必須公開承諾2050年前百分之百使用再生能源,且每年必須以公開透明原則向聯盟報告能源使用狀況。

迄2021年10月,全球有包括Apple、Google及台積電等至少三百家知名企業宣布加入RE100;2020年7月Apple對外宣布,要在2030年前對供應鏈和產品實現碳中和;迄今為止,已有213家Apple主要製造合作夥伴承諾在25個國家使用可再生能源推動所有Apple產品生產工作;2021年彼等供應商清潔能源使用量已增逾一倍。


Apple對外宣布,要在2030年前對供應鏈和產品實現碳中和。

在此同時,Apple最大晶圓代工合作伙伴台積電亦於去年4月跟進宣布,將把「供應鏈的碳足跡及減碳績效」列入公司採購重要指標,藉此影響並動員旗下七百多家供應商開始節能減碳。雙碳風潮來襲,世界知名品牌大廠紛紛加入RE100,並要求供應鏈跟進100%使用再生能源,台供應鏈若想繼續維持全球生產重鎮優勢,勢必得趕搭RE100列車、儘速加入全球碳減排行列。

主要出口市場2026開始課徵碳邊境稅
世界銀行2020年全球碳定價趨勢報告指出,至去年4月止,全球有61項碳定價機制,包括30個碳稅和31個碳排放權交易,覆蓋全球46個國家、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21.5%。

隨碳費、碳稅及碳排放權交易之實施,有些企業因碳排放無法達標必須購買碳權或支付碳費及碳稅,導致公司營運成本增加甚至喪失產業競爭力;但有些企業反可因碳排放權出售及碳減排稅收優惠而增加獲利、甚至產業升級轉型成功;碳排放權交易繼產品功能、產品訂價及行銷策略後,成為企業競逐行業利益重分配的另一重要驅動力。

碳稅及碳費徵收對象針對的都是境內企業,碳邊境關稅則是為了保護境內企業、避免境內企業因碳稅碳費機制遭受境外企業不公平競爭;為此,去年7月歐盟執委會公布了綠色經濟方案(Fit for 55),除擴大並改革歐盟境內碳交易機制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推出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規定境外鋁、鋼鐵、水泥、化肥及電力等高碳排產業,進口到歐盟的產品必須申報碳排放量、繳交碳邊境調整稅;預計明年1月1日開始實施,前三年為過渡期,僅需申報進口產品碳排放量無需支付費用,2026年起全面課徵。

歐盟首開碳邊境稅之先河,同時倒逼美國及日本等先進經濟體不得不開始評估是否跟進推出自己的碳邊境關稅;2021年歐美日合占台灣出口比重近三成,歐美日同時也是台商另一主要生產基地大陸的第二、第三及第四大出口市場,兩岸台商主要出口市場凖備相繼實施碳邊境關稅,對台商出口競爭力影響不容小覷。

主要生產基地開始為製造業戴上禁碳緊箍咒
今年3月台外銷訂單海外生產比重49.08%,八成以上在大陸及香港生產,台灣及大陸無疑是台資企業扮演全球生產重鎮角色最重要生產基地;雙碳風潮來襲,兩岸不約而同為製造業戴上禁碳緊箍咒,對以兩岸為主要生產基地、在兩岸金融市場進行融資及在兩岸資本市場掛牌或準備掛牌上市的台資企業而言,若不能與時俱進、跟上雙碳風潮,勢必影響自己產業升級轉型腳步。

十三五計劃中,大陸祭出三年藍天保衛戰、抛棄野蠻式增長朝低耗能、低污染等高質量製造方向轉型;十四五開局之年,大陸啟動碳達峰行動方案、成立全球最大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首當其衝的,就是石化、化工及鋼鐵、造紙等高耗能、高碳排放的台資企業。


大陸啟動碳達峰行動方案,首當其衝的就是石化、化工及鋼鐵...等高碳排放企業。

人民銀行官網指出,大陸已初步形成綠色貸款、綠色債券及綠色保險、綠色基金等多層次綠色金融產品和市場體系;去年11月人行推出首批碳減排貨幣政策支持工具,同年12月底止,人民銀行支持金融機構發放符合要求的碳減排貸款金額即達人民幣(下同)1,425億元、支持企業家數2,817家。至2021年底,大陸本外幣綠色貸款餘額15.9萬億元、同比增長33%;同年境內綠色債券發行量逾6,000億元、同比增長180%;與普通債券相比,去年發行的77%綠色債券明顯具發行成本優勢。

雙碳風潮下,大陸的Wind資訊4月12日推出覆蓋全A股上市公司的碳排放數據庫,目前約有二百家、也就是近5%的A股上市公司披露了碳排放數據;今年3月,台灣金管會正式啟動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要求118家資本額達百億資本額及45家鋼鐵、水泥上市公司,必須在2023年編製今年年報時揭露個體公司碳盤查結果;同時呼籲台灣金融機構開始盤點並思考自己以及投融資客戶的碳排量,從策略上發揮金融影響力改變或轉型被投融資對象的碳排放因應態度。

基於此,高耗能、高碳排台資企業若不能即時朝碳減排方向轉型,迎面而來的,不將是生產基地是否必須轉移問題?甚至會有兩岸金融市場投融資成本大幅增加及無法順利投融資問題。

上一篇三個不依賴
下一篇通膨紅綠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