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猶在耳


歐美等先進經濟體全面取消燃油車銷售承諾言猶在耳,現在卻傳出,歐盟及美國考慮延遲禁售燃油車政策及放寬汽車污染排放條款;短短幾年,先進經濟體減碳態度出現180度轉變,顯係因陸新能源車崛起;再不給喘息空間,歐美車企優勢恐將喪失殆盡。

同樣的,Apple Car可能上市傳聞言猶在耳,而今亦傳出,Apple已決定讓十年投入人間蒸發;只因,形勢比人強,客觀數據確實顯示,Apple發展電動車,似不符其盈利模式。

Apple靠什麼賺錢?

2007年,Apple開啟科技創新先河,首推iPhone手機;同時借鑒iPod+iTunes音樂管理服務思維,發展出行動裝置疊加內容訂閱服務生態系統;自此,科技創新、封閉模式、先占優勢、品牌聲譽、核心競爭力複製及生態系統等成為市場一致公認的Apple關鍵成功因素。

(一)Apple營收三階段增長模式
iPhone剛發表時的2007年至去年止,Apple營收從246億美元增長至3,832億美元;2007至2010年,拜系列iPhone上市及低基期效應之賜,Apple年均營收增長38.4%;第二階段2011至2016年,由系列新世代iPhone及iPad與Apple Watch拉動,年均增長22.1%;第三階段2017至2023年,受高基期及硬體裝置驅力轉弱影響,年均增長下滑至8.7%;此時,內容訂閱服務營收占比從2015的8%倍增至去年的22%。


Apple去年營收增長至3,832億美元。圖為Apple iPhone 15上市,上海旗艦店人氣買氣熱絡。 

(二)創新與高獲利擦亮Apple名片
Counterpoint Research統計,Apple憑藉科技創新,拿下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近45%營收及約85%獲利。另Alpha Spread及台積電財報數據顯示,相較科技產業與奢侈品行業;Apple 30%左右營業利益率,只比台積電及愛馬仕的40%營益率少;但卻明顯高於LV及法拉利的24%~26%及特斯拉、賓士及保時捷的9%、12%及16%。

Apple成功壓艙石

早在Apple之前,科技業曾出現兩個非常著名的封閉系統,但最後卻失敗的案例;其一,就是1980年代的Beta與VHS錄影帶規格之爭;有別於SONY Beta規格的封閉,Pnasonic依託開放與相容,讓VHS大量普及一統天下。另一案例就是微軟的Window手機及作業系統,最後,也是因為採封閉又不具先占優勢,不得不黯然退出市場競爭。而今,Apple的iOS作業系統同採封閉模式,為何還能備受歡迎;除創新能力及封閉模式的品牌綁定效應外,先占優勢絕對功不可沒。但而今,受產品功能已臻瓶頸影響,Apple的創新邊界與同業已愈來愈模糊,不僅新手機功能差異不大,且Apple已非行動裝置創新功能唯一主導者;試問,如果今天iOS作業系統與Android相容,沒有了封閉系統的品牌綁定效應保護,Apple還會是今天的Apple嗎?

恐龍愈來愈難找到東西填飽肚子

創新不僅是Apple最閃亮的名片,同時也是Apple最沈重的甜蜜負擔;在近4,000億美元營收基礎上,Apple就宛如大恐龍一様,必需要有大量、高單價且高毛利率商品,才足以為未來的營收與獲利帶來跳躍式增長。

誠如前述,手機、平板或手錶與耳機的產品功能創新,Apple已不具絕對領先優勢;要想繼續維持營收快速增長,似只能唯筆電、電視及汽車等是賴。然而Apple封閉系統上的内容訂閱服務並非筆電主核心應用功能;意即消費者不會因為封閉系統的綁定效應,就將對Apple的品牌偏好,從手機及平板延伸至筆電等領域;凡此說明,為何遠遜於手機、平板及手錶,去年Apple筆電的全球市占才僅9%;為何Apple迄今,仍遲遲未投入彩電市場競爭。


Apple Vision Pro二月於紐約開賣售價3499美元,民眾排隊搶購。 

進退失據

自駕車絕對是量大、高單價、高毛利,以及可驅動Apple營收再次跳躍式增長的明星產業;但數據顯示,Apple在新能源車或自駕車領域,已無技術領先、先占優勢、封閉系統及品牌形象複製等優勢;畢竟,當前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前十大產業集中度已高約八成。

再者,出行仍然是自駕車最主要核心功能;也就是說,跟筆電一様,Apple並無法將行動裝置的內容訂閱服務綁定優勢複製到自駕車領域。如此一來,即便Apple Car上市,Apple也會進退失據,要不只能參與市場競爭一起競價,要不只能自成一格,定位在高單價的極小眾市場上銷售;那時候,Apple就不是今天我們印象中,那個很會賣創新、量大且高毛利率商品的Apple了。

上一篇立場不同
下一篇第二次中國衝擊